日本是動漫大國,角色大多從動漫產出,「日本的角色經濟是跟著動漫產業一起發展。」盧俊偉分享,日本業界過去還有打造漫畫角色的「勝利方程式」,也就是「動畫化」,「1集30分鐘的動畫,大概要做12到13集,可以播3個月,持續透過電視曝光去醞釀這個角色的知名度,角色紅了再做後續的衍生產品開發。」
由於製作動畫是高成本的投資,為了分散風險,日本大部分動畫作品都會設立「製作委員會」,引入各方投資者資金。當動畫大紅後,後續販售影像、周邊商品的利益,會依照出資比例分配。
然而盧俊偉也提到,這個勝利方程式是因應電視播出而產生,「但現在網路也可以追劇,還能不斷重複觀看,是不是一定要以3個月為期做動畫開發?這個模式在日本業界也開始有些鬆動。」
因此在高成本的動畫影集之外,日本IP公司也開始著重社群媒體的原生角色開發。這類角色可能一開始是由創作者個人經營,也會透過開發一些小商品去凝聚人氣;IP公司則是透過像粉絲數等人氣指標,觀察角色的商業價值,接著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大規模投資。
相較於日本,韓國並沒有如此強大的動漫產業,「因此韓國在角色IP的開發上,較多是在兒童市場。」盧俊偉以動畫《淘氣小企鵝》為例,主角「波露露(Pororo)」在韓國非常受到小朋友喜愛,開發了許多玩具、教具,動畫也輸出到海外,在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地還開設了主題樂園。
此外,韓國政府在推廣角色產業也提供許多支援。「他們有一個中、長期的計畫,從最上游的創作,一直到產品開發、通路經營、海外輸出,有一整套的政策。」最讓盧俊偉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韓國政府也會投資民間發展的角色,而且後續營運及商品化收益全歸角色IP所屬公司,「一般政府出資,應該仍會擁有一部份權利,這個模式在台灣幾乎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