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泰明
任職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專門協助企業從事併購逾27年,亦擔任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副理事長,同時在政大及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在職進修碩士專班講授「企業併購專題研究」。
許多人乍聽到這則消息,多會想瞭解安謀是家多麼會賺錢的企業,然與事實相反的是安謀迄今仍是在虧損中。那收購一間營運虧損的公司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從公司長期成長的發展策略而言,併購不啻是相對快速的途徑。企業藉由併購來截長補短進入未來產業,並鞏固自己所在產業的市場地位。以前面輝達與安謀案例而言,市場咸認為輝達係著眼於安謀在行動晶片上的技術結合輝達的AI運算技術,隨著5G的發展藉此深入手機、平板、汽車及機器人等載體。又如近來很熱門的生技業,嬌生亦出手併購了Momenta,也是為了免疫療法的領先地位。而近日市場更傳出超微(AMD) 有意併購可編程晶片大廠賽靈思(Xilinx),意在強化超微與Intel的競爭力,快速站穩網通及國防工業的市場。
從上述例子可知,企業在思考併購作為成長轉型策略,財務估算雖有其紀律不容輕忽,但投資未來的企業成長絕對該是評估的核心。曾有企業界人士半開玩笑說,企業併購投資如果只看數字及回收而不去思考產業策略意義,過去10幾、20年間,台灣企業都應該把錢放在不動產上。一語道破併購投資的核心所在。
故凡企業在思考併購時,要以未來發展重於短期財務獲利。這和私募基金以資金槓桿,希望藉由併購在短期內(5至7年)極大化投資回收有著不同的策略與目標。因此,企業在找尋有心從事併購的交易對象時,也應有不同的思惟,來面對產業型併購或是私募基金等財務性併購擬訂不同的規劃。
企業在面對產業型併購和財務型併購,首先要問的是帶給公司的成長及價值提升如何?通常可見顯著的差異是在經營期間之長短。產業型併購雖有可能再行轉售,但原則上是想走永續成長壯大之路;而財務型併購,在一定期間內獲利出場則是其目標。在期間的差異下,企業的經營規劃及執行方式自會有所歧異,各具優缺點,端視企業併購目的及處於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
台灣產業目前不論是在家族企業或是高科技業,都要面對創業1代和接班2代的傳承問題。在此等世代交替的潮流中,創業1代和接班2代似乎可以共同思考如何妥善運用2種不同的併購風貌作為接班策略,以為企業發展及永續經營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