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接下來降雨將持續受反聖嬰影響大減,為了儲備到2021年5月梅雨季前的可用水量,2020年10月15日旱災應變中心指揮官王美花,宣布桃竹苗2期稻即刻起停灌。細究原因,在水利署的計算裡,台灣農業每年用掉110億噸水,產值卻不及工業,又因2期稻作將進入抽穗期,「所有水庫水給農業都不夠用。」「農業用水高達台灣用水量的7成,何不把水資源留給民生與工業?這樣可能更有意義。」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這麼說。
「我們當然是魚與熊掌都希望兼得,但人生總是要做出選擇,就看你是要留熊掌還是魚。」我進一步追問必須停灌的原因,王藝峰解釋,是因農業跟民生共用同一個水源(頭前溪),若不停掉農業用水,水庫會取不到水。「說我們不重視農業,是太沉重了。」
農業用水就像提款機,每逢工業、民生要水,總是第一個被借調或限縮的對象。好比被列入2期停灌範圍的桃園灌區,當地水利會長年與亞東石化及桃園科學園區簽訂合約,每月定期調撥數10萬噸「灌溉節餘用水」,即便今日農田早已因石門水庫水位告急而停灌,水利會仍透過埤塘和水庫調度,照常供應農人根本無緣使用的「剩餘用水」。
水都不夠用了,還要供水給工廠,農民難道不會生氣嗎?一名不願具名的前水利會幹部答:「那是國家政策要求的啊,我們必須配合。農業用水量大、產值低,工業產值高,幾百億的工廠不給他水,停擺怎麼辦?」
台積電設新廠 用水更吃緊
在工業持續發展的北台灣,用水衝突勢必加劇。2020年12月28日,環團召開記者會,直指目前正進行環評的台積電二奈米新廠,每日將新增8.4萬噸用水需求,如此將致新竹地區3至5年後面臨常態缺水危機,政府至今卻仍無解決方案。「每當遇到水情(不佳),就犧牲我們農民,現在台積電又來二奈米,會不會讓我們有田可耕、但沒水可用?」特地北上聲援的田守喜,雙手緊握麥克風,隔著口罩大聲吼著。
產業需水孔急,大自然能給出的水卻越來越少。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分析,台灣許多地方有降雨量減少、河川流量減少、乾旱強度與頻率增加的趨勢;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也點明,隨未來氣候暖化、鋒面帶北移,北部冬、春季降雨量會逐年減少,最快2040年開始,北台灣的春季缺水率將超過20%。
為解決缺水問題,水利署提出板新2期、北水南送(指翡翠水庫支援板新地區)、桃園新竹備援管線(指將石門水庫的水送往新竹)等方案,希望調度不同地區間的水資源,但所有工程仍以供應民生、工業用水為先,農業仍需高度仰賴河川或水庫供水。「農業用水比較難調配,政府又總是優先停灌、照顧工業用水,(面對氣候變遷)勢必比較脆弱。」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