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05:58 臺北時間

【政府殺了我的稻4】停灌面積創20年新高 長期將衝擊台灣糧食自產力

mm-logo
人物
2020年10月15日,農委會宣布桃竹苗停灌,隔日桃園許多埤塘水門上鎖,農民若自行開啟,最重將面臨3萬元的罰鍰,甚至是2年的有期徒刑。
2020年10月15日,農委會宣布桃竹苗停灌,隔日桃園許多埤塘水門上鎖,農民若自行開啟,最重將面臨3萬元的罰鍰,甚至是2年的有期徒刑。
「現在全世界農業都產業化,一定是有目標的商品跟客戶再生產,市場打開,農業才會活起來,做這些事的時候,就可以把水資源用多少、怎麼用算進去。」民進黨立委黃世杰提醒,討論水資源分配時,應該搭配更上層的農業產銷政策,如實盤點各區農業條件再進行輔導,而不只是單方面要求農民轉作,「他們列一張表說你可以改種這些,種出來賣不出去,卻又要你自己想辦法,或說農會要幫忙賣……,沒去做後端的事情,這樣根本不叫產業政策。」
儘管農委會說,2020年至今停灌、休耕範圍僅占全台水稻種植面積2成、並不影響稻米供應,但動不動中斷生產,並不利於像田守喜這樣長期投入、自產自銷的小農,「我辛苦經營的這些消費者改跟別人買,以後要把他們找回來,又是一段路程……,而且我得留下種子,有好的基金,明年才能育成好的苗,如果停灌,稻子乾死,就都沒有了。」

政策打擊生產 農戶陷斷層

「我們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註:立法院法制局2019年報告指出,台灣農戶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63.52歲,52.19%超過65歲以上),希望青壯年加入,但是政府只要碰到乾旱就要農民放棄作物,大家哪還敢進農業?」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系教授陳昶憲提醒,農業短期對缺水的忍受力強,短期或許可調度農用水應急,但面臨極端氣候時,若屢屢靠犧牲農業用水換取工業、民生穩定,恐加劇農業人口流失。
「動不動就停水,農民生產意願降低,長期對農業部門會有很大的殺傷力。」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進一步指出,農業若持續不穩定,會降低農民、特別是青農的生產意願,當產業不再有新血注入,將降低台灣自主生產糧食的能力。儘管現在許多糧食都靠進口方式補足,但「現在買得到、不代表以後都沒問題。」「政府應該用1、200年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問題,絕對不可以過度仰賴進口。」郭華仁說。
2020年12月,北台灣連續溼冷數週,但雨水卻沒降在需要水的地方。北、中部水庫存量持續探底,為了儲備用水至2021年梅雨季,中央旱災應變中心陸續宣布新竹、苗栗、台中、桃園1期稻作停灌,總計停灌面積達7.5萬公頃、創20年來新高,政府也預計將為此發出70億元的停灌補償。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