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外發行商接觸,最主要還是用Email。」為了替開發中遊戲《沉沒意志》找到合適發行商,熊骨工作室負責人張秉華陸續與30多家發行商聯繫。他分享,除了附上試玩跟詳細提案外,「信件一打開最好不要是文字,可以先放遊戲畫面,截圖或GIF都可以,比較吸睛,另外也可以提供宣傳影片。」
大多數開發者會優先與偏好發行商接觸,但創遊遊戲執行長王峻偉表示有同業會反其道而行,「首先依照想合作的優先順序列出發行商名單,然後從中小型、喜好排序較後面的展開接洽。」他解釋,假如先聯絡最想合作的發行商,往往有很大機率會失敗。「從中小型的發行商開始,對方如果就提案給一些回饋建議,或許可以把提案內容修的更好;先練兵後再找最有興趣的幾間,機會可能更大。」
此外,聯絡的語言也很重要。《炎姬》製作人、夕暮工作室負責人何祥祿透露,一開始他以英文寄提案給10多家日本發行商,「除了一家之外,其他家都沒有回應。」王峻偉也曾以英文聯繫日本業者請教問題,卻石沉大海,「後來問了日本朋友,建議用日文聯絡,再寄一次當天就回了。」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觀察,台灣獨立遊戲在國際發行的經驗仍相對匱乏,但有越來越多開發者陸續與海外業者合作,這些經驗積累對後進者相當寶貴,需要保留與傳承。創夢也希望能就輔導的獨立遊戲團隊,建構一個「前輩帶後輩」的機制。「成功沒有一定的模式,但失敗能引以為鑑,提醒後輩不要重蹈覆轍非常重要。降低失敗的機率,相對就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