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瘋高息,境外高收益債基金因配息遠高於銀行定存,甚至有些配息率可達雙位數,備受投資人青睞,在2014年規模一度衝破新台幣1.2兆元,達到空前高峰,如今雖然回落,但還是維持在7、8千億元左右。
名稱有陷阱 誤信高收益
根據金管會調查,高齡族群有將近百萬人向銀行買了共3兆元的金融商品,其中占最多金額的是投資型保單,達3,700多億元;而最具人氣、申購人數最多的就是高收益債券基金,總計有17.7萬名銀髮族,共買2,600多億元的高收益債券基金。
事實上,高收益債基金淨資產價值60%以上,都是投資於非投資等級的高收益債券,即俗稱的垃圾債券(Junk bond),為何有此名稱?主因是發債公司的評等較低,違約風險偏高,因此當發行債券向市場籌資時,就必須提供較高的利息,來吸引債券投資者。只是許多投資人著眼「高收益」3個字,心動便馬上行動,並沒有深究實質內容。
主管機關正視這樣的問題,為讓投資人了解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投資內容,金管會在投信投顧公會建議之下,於2021年11月宣布,所有「高收益債券基金」須在半年內更名為「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更名之後,因新、舊名必須並行1年,「高收益債基金」這個名稱,預估最快將於2023年5月中走入歷史。
其實立院財委會對高收益債基金已批評多時,認為其名稱容易誤導投資人,誤信投資高收益債就可享高收益、無風險。同時也有立委質疑,在風險報酬等級上,全球或區域型、已開發國家高收益債基金列在RR3級,台股基金卻被放在RR4級,「高收益債基金風險怎麼可能比台股基金低?」認為風險分類並不準確。
因此,投信公會微調風險報酬等級的內容,除現行代表價格波動風險的RR1~RR5外,還會考慮增加揭露基金的國家風險、信用風險及匯率風險等。主要目的都是在提醒投資人,買高收益債基金不等於就有高收益。
非保本保息 3缺失現形
不僅高收益債基金打著「高收益」名號,讓眾多投資人買單,「目標到期債」基金也曾讓投資人為之瘋狂。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指投資一籃子相近到期日的債券,訴求6~7年到期,若目標是6年後,基金公司就買6年期債券,每年領債息,解約時拿回本金,不像一般債券基金能夠隨時賣出贖回。
2017年間,台灣保險業大推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張張熱銷,這類保單預期年報酬率4~6%,比當時儲蓄險的宣告利率2.8%、銀行定存1%都高出許多,常見文宣上寫著「穩穩賺」、「風險較低」,因此深受退休族、定存族的喜愛。尤其標榜「債券到期還本」的特性,更讓投資人認為該商品是風險低、報酬高的絕佳選擇。
但拆解目標到期債基金的投資標的,裡面有很多是「非投資等級」的高收益債券。事實上,高收益債券無法保本,也因此買相關保單必須自行承擔投資風險,並非投資人想像的保本又保息這麼好康。
而在這類投資型保單熱銷了約3,000億元後,自2020年3月1日起,主管機關金管會開始限制投資比重,要求投資型保單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都要投資信評等級BBB+級以上債券,BBB+最多不得占基金淨值的40%,其餘要更高等級。
金管會並指出該類商品有3大缺失,包括:1.基金布局的債券到期日,超過基金到期日的比率偏高,如2025年到期的基金,投資的債券卻有30~40%是2029年才到期;2.基金操作已偏離公開說明書公布的策略,即可能公開說明書上是要穩健投資高信評、安全的債券,且持有到期,賺取穩定的債息收入,但基金卻投資一堆高收益債或短期進出債券;3.債券發行公司淨值已為負數,且被降評,壽險公司卻沒有追蹤分析其對保戶的影響,並了解基金公司的因應措施。
信用風險高 恐瞬間暴跌
由於新制上路後,業者評估難以達到過去亮眼的高報酬率,使得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
其實投資高收益債基金最大的隱憂,在於部分信用評級低的公司,潛藏著極高的信用風險。平時債券價格看似風平浪靜,然而一旦發生違約事件,常引發骨牌效應。去年爆發的中國恆大債務問題就是經典案例。
2021年恆大半年報揭露,公司有息負債金額達人民幣5,700億元,其中2,400億元、約4成將於1年到期。惡化的狀況,接連遭到國際信評機構降評,由於很可能發生債務違約情況,讓中國金融體系神經緊繃,新興高收債基金因此成為重災區,去年9月以來相關基金即出現了明顯修正。
根據立委郭國文統計,國內基金對中國前十大房企的投資金額,至少新台幣百億元,而這可觀的金額都有被套牢的可能。郭國文表示,恆大危機後,相關股票已經縮水到過去的十分之一,但出問題的不僅是恆大,還包括華夏幸福、碧桂園、融創中國等,這表示國人若持有這些地產股的基金,都可能出現虧損。
這就是高收益債基金存在的風險,只要基金持有的標的踩到雷,就有可能瞬間造成淨值下滑,去年中國恆大事件是一例,遠一點的2019年阿根廷風暴,也曾讓許多投資人「剉咧等」,當時因總統初選,讓股市閃崩、幣別暴跌,導致一些阿根廷投資比重高的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無一倖免,淨值通通下修。尤其本地貨幣債基金,受到幣值大貶影響,遭遇雙重打擊。
幣值藏風險 增匯兌成本
談到幣別的影響,就不能不提台灣投資人超愛的南非幣計價基金。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買進南非幣配息基金,就可領17~19%左右的高配息。據金管會2021年6月底統計,國人持有南非幣計價的境內外基金規模達2,956億元,占國人持有境外基金的7.63%,僅次於美元。
何以南非幣配息基金如此吸引人、可以給高於其他幣別的配息?拆解其中配息組成來源,包括南非幣定存利息、高收益債配息,所以南非幣計價的高收益債券基金配息率很容易衝上雙位數。
問題是,非新台幣計價的基金,都有匯率風險,無論投資美元計價、歐元計價、南非幣計價的外幣基金都有同樣的問題。由於南非幣屬於原物料貨幣,匯率波動相對美元更大,因此投資人在買進南非幣配息基金時,絕對不能不注意匯率波動的高風險。事實上,近10年南非幣已貶值6成以上。
也因此,在看基金報酬率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基金公司提供的基金報酬率,通常為「原幣計價」,而不是「新台幣計價」的報酬率。這2者有什麼差別呢?以南非幣計價配息基金為例,基金公司提供的是南非幣計價的報酬率,但台灣投資人如果是用新台幣申購這檔基金,就必須再把自己的匯兌成本計算進去。
以國人持有規模最大的南非幣高收債基金: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AA(穩定月配)南非幣避險級別為例,截至今年1月11日的近3年原幣報酬率達31.7%,但轉換成新台幣報酬率,馬上縮水為4.5%,足見匯損的侵蝕有多嚴重。
總的來說,高收債基金絕非可以讓人高枕無憂、穩領息收的產品,以下3個提醒,投資人一定要謹慎考量。
提醒1:高收債波動不比股票低
據統計,美國高收債的波動率與美國S&P 500指數差不多,高收益債券基金並不因名稱有「債券」2字,就相對穩健。還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時,高收益債基金波段跌幅高達4成,波動度與股票不相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買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人不少都是退休族,購買目的是為了能有穩定的現金流。然而,高收債基金淨值波動大,一旦市場走空,淨值下跌,也會影響未來的配息金額,理想中穩定的配息也將變得不穩定,此與退休族購買該商品的初衷相背離。
相對來說,如果投資人能承受高波動,又何必執著高收債基金?直接買股票即可。根據研究,儘管短期股市有嚴重大跌的風險,但長期下來,投資人終究會賺錢。
提醒2:海外標的多一層匯兌風險
目前高收債基金幾乎都是海外基金的天下,因此持有這些基金的投資人,得多承擔「匯兌」風險。以前述南非幣計價高收債基金為例,因為過去10年南非幣貶值了6成,就算投資人每年配息有7%,但匯差吃掉報酬,這10年來也只是在做白工。
提醒3 :高配息恐從本金而來且隱含高成本
「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是高配息基金廣告上都會加註的警語,但這不只是警語,而是實際上經常發生的事。很多人月月開心領息,一看到對帳單才發現虧錢。
不僅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買高收債基金有不少手續費、管理費,以及其他隱含的成本,都會吃掉外表亮麗的高報酬率。以配息率9%的高收債基金為例,扣掉前收、後收總費用(約3~4%)後,實拿大約5~6%,如果再加上匯兌風險,最後的實際收益可能更低。投資人切勿一心只想著賺到高息,卻重重地賠上匯差及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