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手術台上開子宮肌瘤的小姐,透過達文西機器人的內視鏡和器械聯手,患部被乾淨俐落地切除;但反觀隔壁房脊椎脫位開刀釘骨釘的阿北,同樣是開微創,醫師卻得在術中拍上百張X光片才能手術。20多年來達文西機器人已在軟組織微創手術廣為運用,而硬組織的脊椎微創卻進步有限,但台灣的炳碩生醫「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拿下美國FDA上市許可,將改變這樣的生態,被醫師喻為「脊椎手術的特斯拉」。
提到手術用機器人,多數人會直接聯想到由醫療器材商 Intuitive 直覺公司設計和製造的達文西,自2千年問世以來,達文西幾乎是手術機器人的代名詞,但是達文西以深腹腔的臟器、腫瘤等軟組織的手術為主,包括子宮肌瘤、攝護腺切除手術都是常見的應用範圍,但達文西機器人不適用於切、削、鑽、磨等硬組織的骨科相關手術。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敏弘向本刊表示,開刀醫師最重要的是手眼協調,有別於達文西以內視鏡的鏡頭當作醫師的眼睛來導航,硬組織手術則必須利用術前的影像檢查圖資、建立3D模型計算最適當的手術路徑,傳統的脊椎微創手術雖有微創器械,但術中還是必須以X光影像繼續導航前進、深入患部,光是單一椎節的手術就要拍上百張X光,以他開過4千台刀為例,至少照過40萬張X光,脊椎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養成訓練至少5年,不但培養不易且醫療糾紛風險高。
陳敏弘指出,國際大廠ROSA、Mazor 的脊椎手術機器人系統,已能在植骨釘時做到導引,將器械導引到系統計算出來最佳的下鑽落點及角度,但後續下鑽等動作仍須由醫師接手執行,若發生偏移系統會鎖住警示,就像開電動車會自動跟車、不會偏離車道一樣,不過還是不能真正幫駕駛開車。但炳碩的導航系統和機器手整合起來可以做到「輔助下鑽」,不管是病患呼吸或是地震等造成的偏移,都能即時追蹤校正,導引醫師應左彎還是右轉,猶如擁有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特斯拉。
陳敏弘強調,縱使只有工程師在場、炳碩的導航機器人也能完成植釘手術,雖然現行國內外法規仍不允許,但炳碩已達這樣的技術水準。有了脊椎手術導航機器人的「自動程序化」技術,不用像達文西那樣醫師在場隔著病患肚皮操作、也不用像無人機那樣遠端遙控,即使法規仍不允許機器人執刀,但這樣的系統已能幫助年輕醫師避免發生關鍵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