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威塔數位(Weta Digital)擔任研究員的馬萬鈞透露,影視作品產量大,但視效公司「就那麼幾家」,且全世界設立相關科系的學校並不多,他推測相關工作人員壓力都很大,因為太多節目了。他說:「以前只有Netflix,一年出一兩部大劇就好。現在可能一個月一齣,也許視效從業人員的工作因此滿穩的,但應接不暇並不健康;這些都是串流公司如Netflix、Amazon等造成的。」
另一方面,視效行業競爭激烈,「且薪酬不是很好」,很多人會轉行去網路公司。例如威塔數位有一整個部門的人去Apple,從事與數位人相關的工作,主因是待遇比較好,「那個差距不是一、兩倍而已,是更高倍數。」
馬萬鈞不諱言,很多人雖然有理想,到頭來為了養小孩還是有所取捨。他對電影仍有熱忱,不排斥未來再從事與視效相關的工作,「但人生有很多事情要考量,要找到平衡點。」
對於有心從事視效產業或精進專業的人,馬萬鈞表示,學校裡的電腦視覺和電腦圖學是一定要修的課程。之後因製作面向很多,可依個人興趣選擇專業,例如從事模擬爆破或水流,或煙的模擬等。「像我們是專精於動作角色的模擬,包括臉的動作或肢體動作,也有人專精在描述材質如木頭、塑膠、鏡子或皮膚等。」
現今,還有像Midjourney這樣的AI生圖工具冒出來,堪稱技術爆炸的時代,要跟上腳步是很累的,但他強調,一定要盡力去接觸與了解,以免與產業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