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是人體真核細胞所分泌的胞外囊泡,僅30至150奈米這麼大,比細胞小很多,比頭髮細太多,完全看不見。本來在1980年以前,大家以為它只是細胞的廢棄物,後來才發現這小小的囊泡竟然和細胞膜一樣,都是雙層磷脂質的結構,裡面附有很多DNA、RNA等活性生物物質,具有再生因子、能力,方才讓其受到關注。」談到外泌體的發展,艾萬霖生技創辦人、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向本刊娓娓道來,更以垃圾變黃金來形容它戲劇般的際遇。
針對外泌體,幹細胞專家、馬偕醫院兒童醫學研究部主任楊崑德也向本刊點出,外泌體雖非細胞,卻與細胞有相容(又富含再生因子和免疫調節的微小微小RNA,並且可以前處理產生更多更好的外泌體或是收集後攜帶藥物的廣泛應用),因只有奈米大小,血管穿透力強;與細胞治療相比,(排斥性比細胞治療低並且可以異體使用)外泌體不須像細胞治療得在活性狀態下製備,便可做成各種形式的藥物,成為傳遞藥物的天然載體。
2013年,美國與德國的James E. Rothman等三位學者,針對外泌體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正式開啟產官學對外泌體的熱烈投入,BBC Research預估,全球外泌體市場將從在2021年僅9,870萬美元,以39.3%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至2026年的5.26億美元,吸引國際大廠積極布局。
外泌體是非常新興的領域,劉韋博向本刊表示,目前全球約有273個臨床實驗研究案,其中81%主要為癌症診斷;此外,已有超過50家的新創投入用藥平台的開發,而2015年成立的美國Codiak與2016年成立的英國Evox Therapeutics腳步最快。
劉韋博表示,Codiak是運用外泌體的趨向性來設計藥物,藉此喚起免疫細胞的特定能力對抗腫瘤,讓細胞抗原辨識度提高;至於Evox針對的罕見疾病用藥,則是因為罕見疾病是某些酵素缺乏或基因缺陷造成,透過外泌體的藥物傳輸技術達到抑制或調控基因作用。兩家公司創始團隊分別來自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以及牛津大學,深厚的學研背景讓他們獲得國際藥廠逾十億美元注資。
值得注意的是,外泌體的熱潮正從歐美蔓延到亞洲。2017年,韓國新創公司ExoCoBio的竄起,引起台灣生技業的側目,林奏延更疾呼「台灣再不趕快,生技競爭力恐要輸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