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進餅店時,最吸引我的其實不是做好的煎餅,而是看起來,像是會放在博物館裡的古董煎檯。第四代老闆蔡偉忠一邊舀麵糊做餅,一邊跟我解釋,它已經有5、60年歷史,只要用手推動,5支模具就會自動翻面,除了老闆正前方的模具不加熱,其他4支的下方都有瓦斯火源,所以每一片煎餅正、反面都會煎兩次。這樣聰明、省力的設計,其實是日本人的智慧。
除了煎檯,連煎餅的作法,也是蔡偉忠的曾祖父和曾叔公,在日治時期,向日本人學來的。麵糊原料很簡單,像是招牌的「味噌煎餅」,只用麵粉、糖、味噌和水調成。麵糊舀到長方形模具裡,煎熟之後,要捲起來,再用鋼條壓著定型,切塊之後,從側面看就像一個8字形。口感薄脆,沒有太重的味噌味,甜甜鹹鹹的,很涮嘴。
「雞蛋煎餅」則是用到雞蛋、牛奶、麵粉、糖和奶油,完全不加一滴水。模具會換成橢圓帶花邊造型的,煎好之後,會放在竹片上,讓煎餅彎出一個自然弧度。口感比味噌煎餅更加厚實硬脆,牙口不好的,吃起來會比較費勁,因為沒有加水,所以雞蛋和奶油的香氣特別明顯,有點像在吃雞蛋糕的感覺。
不像現在,煎餅是擺在店裡販售,早期是在家把餅做好,用三輪車載到台南的戲院、餅店去賣,讓看戲的人,買個一、兩片來當零嘴。生意最輝煌的時候,幾乎台南的戲院都買得到連得堂煎餅。但在六、七零年代,包裝精美、口味多變的外國零食,進到台灣,衝擊到傳統餅乾的生意,台南煎餅店一間一間歇業,連得堂苦撐到民國80年,也決定熄火封爐。
直到後來台南舉辦文化祭,邀請蔡偉忠一家人把生灰塵的爐具推出來做表演。提前做了一個禮拜的煎餅,打算分3天活動賣,沒想到第一天就銷售一空,第二天邊做邊賣,第三天做到來不及賣,索性把所有客人資料留下,再把煎餅補給客人,沒想到這一做,爐火就持續到了今天。
儘管生意好到供不應求,連日本廠商都想推銷全自動生產的機器,蔡偉忠也不考慮改變從曾祖父傳下來的作法。他說:「從純手工的手動轉盤,直接跳到全自動的,味道八成會跑掉,我們只想把餅乾做很久,沒有想要把我們這間店做很大。」
從小看著家人做餅,對煎餅習以為常的蔡偉忠,直到歇業了,才發現自己對煎餅有著深厚情感。毅然決然辭去在台北證券業的高薪主管職,回到故鄉台南繼承家業,他把握重新擦亮百年招牌的機會,也讓傳統煎餅味繼續在小巷裡飄香。
連得堂餅家
- 地址:台南市北區崇安街54號
- 電話:06-225-8429
- 營業時間:08:00~20:00,週六08:00~18:00,週日08: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