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陽表示,護理師出身的編劇劉存菡在編劇之前大量蒐集當年報章雜誌的資料,並進行各種田野調查,這些都讓電影已有一定的基礎。「我們要做的是怎麼從這個基礎推到實際上要拍攝的版本?過程中,我們有找像是:當時因和平醫院封院在院中寫『隔離日記』的林秉鴻醫師,跟他聊第一手的資料,了解當時的感受,而且聊了不只一次,也讓演員跟他實際面對面,才能更知道當時的狀況。」
林君陽指出,我們身處在後Covid時代,會覺得防疫本來就該隔離、有一定的制度,但當年完全沒有這些經驗,整個醫院一團亂,而電影故事的舞台就是在某種混亂底下,所以透過曾經歷當年事件者的說明與回想,得到第一手資料,是田調部分最珍貴的。
為表現醫護人員的形象與專業,並達到醫療場面的真實感,林君陽和演員們也會先與不同醫護聊天,理解他們的生活與職業特質,同時請相關人員指導各種醫療技術,並安排實習課程。包括請外科醫師教導王柏傑手術步驟,借用長庚護校教學場地讓演員們練習心肺復甦術、模擬手術過程等。
林君陽透露,拍攝外科手術傷口縫合,有些劇組會使用質感與人皮相似的豬皮,因此王柏傑、項婕如等演員都買豬皮先在家反覆練習。「等他們學會,在開拍前完整進行一次手術流程。此時會在假人肚子裡塞入豬內臟,但因豬的構造跟人不一樣,所以會請醫師調整器官的大小、位置,醫師先示範手術流程,演員再跟著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