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每年花600億美元(新台幣1.8兆元)採購晶片,這就是我們為何跨入半導體的原因。」去年集團營收飛躍6兆大關,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首度對外談起鴻海為何非要卡位半導體市場的原因。
去年7月中旬,鴻海大陸子公司工業富聯宣布出資人民幣98億元(約新台幣435億元)投資大陸紫光集團,引發一陣騷動,雖因台灣官方介入而喊卡,但劉揚偉先後買下旺宏6吋廠、三顧茅廬成功延攬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擔任半導體策略長,又透過工業富聯吃下日月光在中國的四座封測廠,一連串動作讓各界不敢小覷,議論鴻海這次似乎是「玩真的。」
本刊調查,上任後積極推動鴻海轉型的劉揚偉,親自擘畫了鴻海的半導體發展藍圖,目標就是在半導體業取得一席之地,一圓郭台銘的未竟之夢。「鴻海的半導體布局絕不會走回頭路,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尖峰時代已過,我要做的半導體投資,必須圍繞在未來新產品與新應用,例如電動車與元宇宙等等。」劉揚偉公開說。
尤其在疫情期間,半導體晶片已成為各國與產業競爭的戰略物資,劉揚偉深深感受到客戶想掌握關鍵晶片產能的迫切性。「Young(劉揚偉)多次在內部會議中提到,取得安全可控的半導體關鍵產能,是滿足客戶強烈要求的重要一步。」知情人士透露。
「除了傳統手機、電腦外,未來包括電動車、人工智慧、健康醫療到元宇宙,無一不能沒有半導體晶片,半導體業出身的劉董很清楚,這種關鍵戰略物資,絕不能掌握在別人手裡。」一位鴻海集團高層分析。「如果1.8兆元的晶片採購,有一半鴻海能自給自足,不僅能與客戶取得更大議價空間,還能創造下個兆元營收。」
此外,如果能夠掌握半導體晶片的關鍵產能,也能讓劉揚偉極力爭取的電動車訂單找到突破口。就以過去3年來看,全球汽車業飽受晶片短缺之苦,缺一顆晶片就讓幾百台車無法交貨,如果鴻海手中擁有關鍵的車用晶片產能,就能「以晶片換代工」的方式,輕鬆獲得一線車廠們的青睞。「鴻海的目標,就要當全球第一家不缺料(車用晶片)的汽車EMS(專業代工)廠。」去年在鴻海股東會上,劉揚偉發出的豪語,背後正打著這樣的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