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做這麼久了,的確有檢討的空間,事實上,我們也持續在學習、精進。」連錦漳態度謙虛地說並補充,一開始,國產化項目都是跟廠商談出來的,但大家都沒經驗,沒做過離岸風電,實際投入後才知道可不可行。
他舉例,像扣件、鋼管,台灣這部分很厲害,但焊接就比較不行,「因為焊接光人才就沒那麼多,加上是在水下焊接,需要的技術更具特殊性。」連錦漳說。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來攪局也拉長了廠商的學習曲線,無形中成為推動國產化的一大變數。回顧疫情發生期間,連錦漳透露,工業局為了不影響併網期程,在風場盡早完工的大前提下,積極幫助國內業者推動量產,甚至派駐團隊進去業者廠區常駐,除釐清生產流程問題,也及時向局裡面回報各種狀況。
針對連錦漳的說法,陪同連錦漳一同受訪的金屬中心專案經理呂金原就分享,自己曾帶隊進駐某水下基礎相關業者廠房,在現場才發現業者在天車上的荷重規範竟然是十年前的要求,後來改用最新的規範馬上就能符合基座吊重的條件。
「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外面都不知道而已,但是這些也不便去跟外面講。」夾帶台語的連錦漳回想這上任一年多來,為了讓國產化項目早日開花結果,還曾去港務公司協調,借地,安置體積龐大的水下基礎,甚至疫情期間出現缺料的狀況,還校長兼撞鐘,挨家挨戶地去跟廠商要料,而這一切的一切,也得歸功同仁不眠不休的努力與配合。
「目前為止,我不能講說所有的國產化的成果都不錯,但卻是有些項目的確還不錯。」連錦漳點評,像水下基礎的世紀鋼、興達供應已經越來越穩定,此外,以往的葉片都得靠國外,現在也有天力,至於風機的輪轂也有鑄件大廠的永冠開始量產。
連錦漳欣慰地說,有些廠商除了將離岸風電相關技術留在台灣,也能帶動產業供應鏈的形成。現階段,日本、韓國也積極推動離岸風電,但台灣速度仍走得最快,這些業者未來成本競爭力提升後,或許可以代表台灣走向亞洲市場,創造更大的商機。
訪談過程中,連錦漳也獨家向本刊透露,離岸風電海纜以前沒人要投資,但目前已有台廠表達願意投入,甚至已經與國外業者積極在洽談技轉等相關事宜,「一旦風機量越來越大,海纜是未來離岸風電很關鍵的項目,商機不小,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自己來。」連錦漳樂觀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