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期的併網時程預定為2028年及2029年,而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識RE100則要求加入該倡議的企業,必須在2030年至少使用60%的綠電。可想而知,3-2期的所有風場能否順利完工、併網,將會影響台積電、台達電、宏碁集團、群光集團、國泰金控、永豐餘集團等加入RE100的國內企業,能否履行其綠電使用百分比的承諾。
正因為如此,對能源署而言,如期完成3-2期預計釋出的容量3GW,以及3-1期未簽約的665MW容量的分配,將是首要的任務目標,不容出錯。
根據能源署於9月27日第一次規劃草案說明會議公布容量分配方式,第一名將可獲配900MW的容量,第二名的單一風場則可獲配700MW,其餘3到5名則獲配500MW,而得標的各家業者基於風場完整性等因素若提出申請並獲准,將可彈性增加100MW容量。
初步評估,檯面上,擁有通過環評且單一風場裝置容量超過700MW的開發商,包括沃旭、CIP、伊比德羅拉(Iberdrola)、科理歐永續能源(Corio)、風睿能源(SRE)等5家;至於韋能能源(Vena Energy)及台亞風能(Taiya)若能在投標期限前通過環評,也有機會。簡而言之,拿下第二名之後,有能力開發商超過700MW的業者,並不在少數。而且,若將尚未表態、但符合資格的北陸(NPI)、天豐(Skyborn)等業者也算進來,第二名的潛在競爭者會更多。
然而,往上跳一級,手上擁有1GW單一風場的開發商,僅剩下沃旭、CIP兩家公司;所以,若依照能源署原有的遊戲規則,一旦選商第一名非上述兩家公司,剩下的200MW該如何處理,必須儘早打算。
根據業界人士透露,在國產化有機會拿下最高分的CIP,手上可以投標的案場容量超過3GW,而CIP打算從中選幾個最有機會的風場參加3-2期,其中包括一個1GW的風場。目前,CIP無論是針對第一名的900MW+100MW,或是第二名的700MW+100MW,都有找財務公司準備方案,但最後可能取決於風場融資的各種狀況,再考慮如何出手,不像沃旭,志在獲配最大容量。
對此,開發商C向本刊表示:「現在單一風場能達到近1GW的非常少,再者若要拿到1GW,國產化要做足,要做到第一名喔!」言下之意,拿到近1GW的開發商,若非是選商國產化評比的第一名,恐難以服眾。
對能源署而言,倘若3-2選商結果,出現國產化分數3至5名的開發商拿到最大的裝置容量的情況,如何向外界解釋,恐怕得費一番功夫。因此,業界盛傳,能源署有意讓獲得一、二名的開發商,用一個以上的風場拼起來,獲配900MW+100MW、700MW+100MW的容量。若是如此,手上擁有兩個700~800MW風場的風睿能源,若拿下第一名,也能如能源署所願,一口氣拿出1GW來開發。不過,前提是,選商第一名的業者要有能力解決融資問題。
其實,縱使能源署能順利完成3-2期的容量分配,但選商結果確定後,有可能會再衍生出另一個讓經濟部頭痛的問題,就是台積電無法用他們理想中的價格,買到所需要的量的綠電。因為根據業者透露,目前離岸風電開發商與客戶所簽訂的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就屬沃旭與台積電簽定的價格最低,此乃是因為沃旭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是2018年第二階段潛力場址競標中獲配的風場,而當時並沒有在地產業關聯性要求,所以沃旭得以從成本最佳化的角度,思考風場的建置,並依照成本結構給予台積電較低的綠電採購價格,但3-2期選商第一名的風場建置成本勢必暴增,無法比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