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反映的是一國經濟的實力。自川普政府開始,中美關係緊張、中國科技業發展遇上國際聯合抵制;新冠疫情之後,房地產泡沫、外資出走、人民幣走跌,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未來中國政府是否能有效改善中美關係、解決房地產問題、穩定產業發展政策,進而全面提振內外資的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將是中國資本市場何時能夠復甦的關鍵。
修補中美關係 成突圍重點
美股近年不斷創新高,主要是由半導體與AI相關產業帶動。而中國是全球科技研發支出第2大國,2022年全中國相關R&D經費高達人民幣30783億元,占GDP比重達2.54%,占比與美國不相上下;但中國科技業在資本市場取得的成果卻相當有限,可見美國對中國晶片業的制裁,已經讓中國資本市場付出巨大的代價。
科技業要成功,除了充足的資本之外,還包括高端人才的養成、優異的製造能力,以及龐大的市場。而中美貿易戰嚴重限制了中國的科技人才海外養成、禁止中國企業取得各項關鍵技術,各國禁用中國晶片也削弱了中國企業的市場。
因此,無論下一屆美國總統是拜登或川普,中國必須要釋出更大的善意去改善中美關係,進而突破各項貿易限制與科技業的圍堵。否則,國際資金在強者恆強的定律下,仍將持續追逐美國、日本與台灣等科技重鎮,中國股市在MSCI的權值與家數也會持續縮減。
等待穩定政策 挽內外信心
除了美中關係之外,中國近年政策的不穩定性,也是造成股市與經濟積弱不振的主要原因。
自2020年地表最大的IPO—螞蟻金服上市案喊卡,2021年補教業一刀切式的雙減政策,及2022年加強管控遊戲業後,近一年沒有審批新遊戲等,過去3年中國政府不斷推出新的監管規定,平均每週推出一項新行動,頻率之高、範圍之廣,任何資本市場都難以承受。
統計中國主要規範管理方向,包括反壟斷、教育、金融、科技、網路與數據安全、社會公平等,幾乎涵蓋了主要新創產業,直接衝擊市場的創造力與資本槓桿空間。
至於如何穩定政策、均衡產業發展,有賴中國官方更明確的表態。
過往中國中長期(5年)的經濟發展方向與產業改革議題,都是透過三中全會定調,依照慣例,中共二十大是在2022年的10月召開,那麼第20屆的三中全會應該在1年後的去年10月或11月召開,但至今仍未有消息,這對市場而言肯定是負面訊號。
因此,何時召開新一屆三中全會,會中是否對產業發展有清楚的定調,進而讓產業政策有更清晰的法源依據,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也是評估國際資金是否重燃投資中國信心的關鍵。
保交樓護爛尾 燒錢搏多贏
消費信心方面,中國官方今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恆大地產事件能順利落幕。根據恆大去年第四季的公告,目前依舊有162萬套爛尾樓及超過人民幣5千億元的債務,而如果將商譽、應付帳款、交叉借貸等因子計入,市場普遍預估恆大的債務超過3,300億美元,大約是當年震撼全球的雷曼兄弟一半的規模。
深入研究房地產業對GDP的影響,2022年房地產對GDP貢獻是負3.7%,去年數據尚未出爐,不過,市場普遍預估會帶給GDP負2%的影響,而且沒有明顯的落底跡象。
爛尾樓就是房子沒有蓋完,無法交屋,基本上處於沒有價值的狀態,這時最大的損失會由買了房子的消費者、提供建商融資的銀行來承擔。而房貸是華人世界中最重要與最主要的消費支出,一旦爛尾,對消費心態的衝擊肯定難以想像。
要扭轉此局面,北京政府提出的保交樓政策至關重要。但要保證交屋,勢必要政府出面繼續出資把房子蓋完,這樣一來,消費者會收到房子、繼續繳貸款,銀行也能得到有價值的抵押品,並降低壞帳提列,而政府雖然掏錢,但能反映在GDP增長上,可謂多贏局面。
當然,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會持續惡化,但恆大畢竟是指標案件,北京也是指標城市,北京如能成功達成保交樓政策,中國政府有機會藉由恆大的處理,來恢復市場投資人的消費信心,進而對大型房地產企業進行債務重組,達成房地產業的軟著陸。
綜合前述,中國目前的問題是消費者不敢花錢、企業不敢投資、外資不敢逗留。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改善美中關係、維持政策穩定,同時讓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落幕。
說來容易做來困難,光是美中關係改善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努力;中國近期一連串的動作,包括各重要首長的更換、習近平親上火線歡迎外資、官方大力向市場注資等,都顯示中國政府極力拉抬經濟的決心。
政策力挽狂瀾 成效待考驗
當然,相較於全球主要國家,中國的經濟實力仍然優異,財政空間也優於全球主要市場。
儘管中國股市與房市還處於持續縮水的狀態,但政府資產依舊大於負債,相較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仍有巨大的財政空間。
只是,過往中國政策常呈現搖擺特性。在刺激經濟與擠出泡沫中搖擺、在結構調整與預算目標中搖擺、在吸引外資與國家安全中搖擺。即使中國政府所能運用的財政與貨幣調節空間大,我認為能調整的步伐與節奏還是難以果決到位,只能說中國或許有能力撐盤,但是恐怕難以避免5年以上的大調整。
(本文作者為港商創輝管理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