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 13:40 臺北時間

米酵菌酸惹民憂!他曝由來與「真正功能」 過去2物也發生食物中毒

mm-logo
時事
中研院士牟中原說明米酵菌酸的由來及功能外,還提出寶林茶室出現食物中毒的猜測。(炒粿條示意圖,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中研院士牟中原說明米酵菌酸的由來及功能外,還提出寶林茶室出現食物中毒的猜測。(炒粿條示意圖,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目前31名個案中就有14人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陽性,引起全台民眾人心惶惶。中研院士牟中原3月30日在臉書上發文解釋「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除了說明米酵菌的產生及功能外,還猜測此次食物中毒案的炒粿條會出現米酵菌酸的可能。
針對近日寶林茶室引發的食物中毒案中,出現的「米酵菌酸」,牟中原在臉書上深入淺出說明米酵菌的產生及用途,及為什麼出現米酵菌酸。
牟中原指出,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富含油脂的植物種子,以椰子為例,椰子肉富含油脂(高達20%),可是有種真菌會使其由內腐爛,而真菌是最早演化出擁有粒線體的生物,而椰子為了生存,於是產生米酵菌攻擊使其腐爛的真菌。
牟中原強調,米酵菌只有在油含量很高的植物且有真菌(發酵)作用時,才產出多量的米酵菌酸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他舉例,過去包括印尼「椰子天貝」、中國東北「玉米餅」也曾發生中毒事件。
牟中原說明,照理說米含的油脂不多,不應該容易有米酵菌酸,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都未有事,於是他猜測「台灣人吃粿條是用水煮、蒸,沒有用什麼油」,而「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
牟中原強調,馬來西亞炒粿條在製作過程中用大火熱鍋爆炒,大火會逼出粿條中的水,使油進入米中,若這時炒粿又放了很久招來酵菌,就可能產生大量米酵菌酸,並一起被吃進人肚子裡,而人體每個細胞都有粒線體,導致米酵菌酸「奮勇殺敵」。
(轉載自牟中原臉書)
更新時間|2024.04.01 13:4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