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07:00 臺北時間

【徐振輔生態專欄】洞穴,及其流動的靈魂

mm-logo
時事
姆魯的河流
姆魯的河流
你能想像嗎?在某個已然消逝的年代,鹿群會棲息在這個如夢似幻的巨大洞穴中,輕輕舔舐著含鹽的岩石……

徐振輔〈洞穴,及其流動的靈魂〉全文朗讀

當我被上鎖的鐵門阻擋在鹿洞(Deer Cave)入口時,發現告示牌上寫著:「旅客不允許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進入任何洞穴。」我覺得有點生氣。昨天嚮導明明告訴我,之後有空可以自己進入洞穴,於是我當時才沒有拍攝太多照片。
那狠心的鐵門位在一座小木橋上,底下是清淺的溪,兩側是濃密樹林。要是能過得鐵門,走一小段路就可以到達鹿洞入口。現在,既然它已經明白地拒絕了我,我只好在外面徘徊,觀察附近的地形。傷心的人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再次進入鹿洞。
本來以為這樣就能找到鹿洞,卻始終迷失在雨林裡。
鹿洞是一座美麗而巨大的石灰岩洞穴群,位於婆羅洲的姆魯國家公園(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過去,要來到這個深遠的內陸地區,得從最近的城市乘船航行12個小時。機場興建後,旅行者就能搭小型客機快速抵達。從我下飛機開始,一路上看到的居民仍然非常稀少。下了接駁車,走過一座吊橋,就進入姆魯國家公園。我在背包房選好一個床位,疲倦從眼前淹沒而來。百無聊賴地躺在床上,此時所有衣服相機牆壁地板頭髮越野鞋手電筒筆記本都充滿潮濕的觸感和氣味,彷彿剛剛從海底打撈起來。啊,熱帶啊。熱帶雨林。
屋外的雨固執地下著。從百萬年前開始,姆魯的雨就如此固執地下個不停。此地擁有沉積自海洋的深厚石灰岩層,因此每一場溫暖而微酸的雨,都會把碳酸鈣溶掉一點點,溶成深溝,溶成洞穴;雨繼續仔細地下著,往堅硬岩層的心裡侵蝕,形成伏流,以及複雜的地下水道。姆魯最著名的,就是極為壯觀的岩溶地形(Karst topography),譬如清水洞(Clearwater Cave),整個系統有兩百公里長;譬如鹿洞,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單體石灰岩洞穴(也有人認為是越南的山水洞Son Doong Cave)。
這幾天,我已經跟著嚮導探索了幾個主要的洞穴,卻沒有花時間攝影。現在站在鐵門前,告示牌竟然告訴我,不行哦,你不能過去。
遠離木棧道,我決心往雨林裡走,以山為座標,穿過帶刺的灌叢,攀爬岩石,涉越溪流,本來以為這樣就能找到鹿洞,卻始終迷失在雨林裡。嘗試幾次之後放棄了,我回到無情的鐵門前束手無策。彼時幾個嚮導陸續帶旅客前來,我發現我的嚮導也在其中,就趕緊把告示牌說的話向他抱怨。他表現出「原來如此啊,那該怎麼辦呢?」的樣子。我無奈說,還是讓我跟你們一起穿越鐵門,再自己行動好嗎?他說好啊。我才終於潛入鹿洞。
清水洞Clearwater Cave
有些天然通道可以延伸數公里長,好像探險電影的場景。
洞穴潮濕難耐。整個岩洞的濕潤表面,將水緩慢地匯聚起來,在一些地方集合成迷宮般的地下水道。水珠打轉在鐘乳石尖端,琢磨許久,沉澱出一點點方解石結晶,而後滴落,鐘乳石於是成長了一點點。水是洞穴的靈魂,靈魂流經之處,一切事物都在衰亡,一切事物都在新生。我們誰都沒有發現,在你按下一次快門的時間裡,世界的形狀又改變了那麼多。
走在懸空的人工棧道,下方是深邃無光的谷,就算世上最後一頭雷龍藏匿其中也完全不會發現的那種樣子。有些天然通道可以延伸數公里長,好像探險電影的場景,你若泅潛入水,沿著通道努力游過去,也許就能抵達另一個岩洞。在那個從來沒有人類去過的岩洞裡,彷彿棲息著遠古的巨型魚類,或某種數量驚人的神秘蜻蛉也不一定。
事實上,姆魯洞穴的探索至今仍持續進行。由於繁複的通道深藏地底,遙測技術助益有限,因此相當仰賴科學調查團的實地勘察。關於姆魯洞穴最早的文獻紀錄,來自英國人1858年在婆羅洲的探險(那年,達爾文和華萊士在林奈學會發表了天擇說)。直到1961年,威爾福德(G. E. Wilford)的地質調查隊才進行了系統性的測量。此後,各地研究團隊經常在此紮營考察,近年仍然不斷修正洞穴的迷宮地圖。
鹿洞Deer Cave
恍然聽見某種低沉而轟隆的風聲,那聲音像水一樣朝我淹沒而來。
我明白,用這種方式敘述洞穴被「發現」的歷史,是多麼錯誤的事情。早在歐洲強權殖民擴張之前,本南族(Penan)就已長居於此。所謂鹿洞,即是來自原住民語的賦名。你能想像嗎?在某個已然消逝的年代,鹿群會棲息在這個如夢似幻的巨大洞穴中,輕輕舔舐著含鹽的岩石,每一個腳步都充滿獸蹄堅硬的回聲。
我繼續往深處走,仔細張望上方,看見大量蝙蝠群聚。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一百公尺高的洞穴頂端有一百萬隻蝙蝠是什麼樣的景況,總之,那集體噪動的漆黑事物,像一塊暗色絨布在微風中呼吸似地輕輕起伏。往蝙蝠群下方看,必然同時發現柔軟的暗色山丘,只要稍微靠近,就可以清楚嗅到強烈刺鼻的氣息。嚮導說,那些蝙蝠糞便,是很有價值的肥料,而且怎樣也搬不完。蝙蝠從洞穴頂端日復一日排下糞便,山丘日漸隆起,簡直就像鐘乳石和石筍那樣,以相當細緻的尺度成長。
陰暗的洞穴裡,只有幾盞人工光源,以及來自遠方洞口的微弱天光。為此,一張照片得曝光好幾秒,才看得出洞穴輪廓,但使用腳架並不被允許,於是經常要將相機靠在棧道扶手拍攝。雖然那位嚮導口頭允許我獨自行動,但實在不太可靠。為了減少麻煩,攝影時,我還是得小心避開其他嚮導。
但我沒有意識到,接近黃昏時,大部分嚮導已經帶著旅客離開了。彼時,恍然聽見某種低沉而轟隆的風聲,那聲音像水一樣朝我淹沒而來,讓我連胸膛都跟著微微震動。我抬頭,發現數量龐大的蝙蝠此刻正成群飛出洞穴。
飛離洞穴覓食的蝙蝠群
數百萬隻蝙蝠飛離洞穴覓食,像洞穴對著熱帶雨林伸出它飢餓的舌頭。
蝙蝠以數千隻乃至十數萬隻為一群,整齊勻稱地往天空漫延出去。這個場景將持續一個多小時,數百萬隻蝙蝠飛離洞穴覓食,像洞穴對著熱帶雨林伸出它飢餓的舌頭,直至隔日清晨才陸續回返。一隻蝙蝠一天要獵捕好幾公克的食物,因此今夜,飢餓的鹿洞將消化掉十公噸的昆蟲,同時森林也將有一樣重量的昆蟲新生。
那時我急忙跑離洞穴。到外面才看得清楚,蝙蝠群像一條侵蝕天空的黑色河流,正以螺旋之姿,往雲層鑽探。有些較大的群體可以延伸超過一公里長。蝠鷹盤旋在山稜附近,等待了很久,終於衝向那黑色的河道,撞散一小群蝙蝠,像一枚小石子投入河中濺起四散的水花。但一枚小石子無法動搖一條河流。
我坐在鹿洞外的長椅,放下攝影設備,看著河往遠方流去,逐漸滲透到雨林之中。此時疲倦感又漫漲起來,幾乎讓我沒入睡眠的河道。
而月之將升,沉睡的鹿洞正慢慢甦醒。

作者小傳─徐振輔

1994年生於台北,現就讀台大昆蟲系,從事象蟲研究,偶有論文發表。喜歡攝影、旅行、貓。夢想拍攝野生的一角鯨、雪豹、天堂鳥等,有些人以為是神話的生物。心思打結時,會騎機車到山上睡一晚;靈感敲門時,也寫小說或散文。要是讓靈感在門外等太久,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