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逃難的一代而言,家鄉雖然遠在天邊,但歲月靜好就是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一桌滿滿的家鄉菜。34歲的Jason在美國出生,美國就是故鄉,上一代的味道對他來說沒有漂泊失根的感傷,只有家人無保留的愛:「我奶奶以前會做滿滿一桌菜,花一整天的時間,那不是愛,是什麼?」奶奶為了追求故鄉的滋味,還在後院種了小黃瓜、大白菜:「奶奶說台灣的小黃瓜比較脆,美國買的吃起來都不對。」
Jason在《廚神當道》以一道「台式蛤蠣湯」加入很台的九層塔調味,讓毒舌評審驚豔,也一舉打開他在台灣知名度,「每天睡前,我媽會煮綠豆湯、小湯圓,有時是切點水果,我們會坐在廚房邊聊天邊吃東西,所以吃對我來說,就是跟家人的快樂記憶。」他的父親是科學研究人員,母親是營養師。母親堅持每天下廚做飯,就算加班回家,她還是能做出一鍋砂鍋魚頭當晚餐。
「我從小愛吃,什麼都吃,看別人東西沒吃完還會問,你這個要吃嗎?可以給我吃嗎?吃得太多,常常吃到吐。」他完全以肉身實踐對食物的熱愛,他誇張地形容:「我這個人腦子裝的就是只有食物而已。」舊照裡也常見食物的蹤影,譬如小學時穿著廚師服在廚房裡幫忙拌水餃餡,背景還有一個大同電鍋:「我上大學還偷拿我媽的大同電鍋去學校,我媽一直要我還她。」另一張照片,則是他高中時,感恩節自告奮勇,第一次做出了十人份的甜點給家人吃,擺盤和味道完全專業水準。
他高中還曾帶朋友回家,為了招待朋友,光一個BLT三明治就做了3個小時:「我做事比較慢,看食譜又很專注細節…現在不會這麼慢了。」只要有食物就能讓他開心,他的名片印著不同的菜色,交換名片時,細細解釋上面菜色的做法,彷彿要介紹的是菜,而不是人。
畢竟是美國夢裡的少數族裔,他有次帶著肉鬆三明治去學校,同學笑他的三明治的肉鬆顏色很像大便。他還沒來得及反應,另一個廣東女孩跳出來反擊:「你們美國人吃的花生醬那個顏色才是大便吧!」如今他成名了,大家願意聽他說食物,IG貼了滷味豆干和牛肚,老外不再覺得噁心,反當成新奇的異國料理充滿好奇。
熱愛食物的青少年出身於名校康乃爾大學:「我大學分別申請了植物系、法文系和音樂系。」從藝術橫跨科學與語文科系,可以得知這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學生,但這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事我可以做得很好,但並沒有太多熱情,所以很快就失去興趣,好比數學、科學、法文。」
他申請到康乃爾的植物系,大一結束,他雖喜歡植物,但對整天待在實驗感到無趣。基於對食物的熱情,轉系念飯店管理,又再一學期,他發現管理與食物是二回事。雖然正業念得七零八落,他管理學校的植物花房、參加音樂社團,四處做菜給同學吃,課外活動沒有一刻閒著。他帶著哭腔描述當年的情況:「每學期結束,我很沮喪打電話回家跟媽媽哭訴:『Mom, I don't like it!』」他身邊盡是優秀的同學,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唯獨他茫茫不知未來,一想到就急得哭了。母親的安慰有限,他靠食物度過那段日子,只是這次不是自己吃。
「你要說逃避也可以,我不想寫報告時,就看身邊有什麼食材。」有紅豆就煮紅豆湯,有麵粉就做蔥抓餅,小小的宿舍廚房,菜愈做愈複雜,天婦羅、西米露、砂鍋魚頭都出現過了。書念得不好,倒是「宿舍食堂」一舉成名,同學們只要看到Jason進廚房,就拿著碗在外面等著,他自嘲:「我可能就是花太多時間在這些事上,才會不知道要念什麼科系。」
大二那年,合唱團的老師建議他念音樂系,他試著再次轉系,這次終於畢業了,順利成了高中音樂老師、還是一位聲樂歌手。「我從小就學鋼琴、參加樂隊,我很喜歡音樂,可是不敢想像自己可以念這個。」他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自台灣的父母是傑出的科學領域專家,往來也都是類似的人:「我不覺得自己可以靠『不一樣』的專業維生。」他以前聽到同學的媽媽是「陶藝家」,還會充滿懷疑:「那算是一個工作嗎?」沒想到他現在做的「事業」更不像是個「正常工作」。
他後來領悟了:「人生太短,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他頓了一下,簡直是勵志文章的口吻:「人生也很長,就算做壞了,你還有很長的路可以修正。我知道自己很幸運,參加節目,出的題目剛好我擅長,又剛好做了蛤蠣湯,在台灣有了知名度,所以現在有節目可以主持…。」命運之神站在他這邊了,大學選科系的經驗讓他明白,這次要好好把握,不再遲疑了,他剛辭去教職,專心做私廚和節目主持。
回顧過去,Jason從小不管學什麼都比別人優異,但他說:「太順利的人生不是好事,你會缺少機會認識自己。」可以輕易上手的技能,不見得是熱情的所在。一個過於順利的人生,有時才是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