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本的稻米收穫量大增,同時又從西方傳入許多新的飲食習慣,在選擇多樣化之餘,該吃什麼、怎麼吃,民眾顯得不知所措,跟現代人的狀況似乎有些類似。
從僧侶還俗的戰國名醫曲直瀨道三,以陰陽五行的論點,在著作中這樣分析:「日本人種水稻,用大豆做味噌,吃深海魚,這些都是屬於陽性的食物,可以溫熱身體。相較之下大陸人吃陸稻,很少有機會捕魚吃,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吃禽獸的肉補足。所以,日本人沒必要去吃肉,吃了反而會生病。」
道三認為,大陸人與日本人因為生活環境的差異,體質自然不同,不管是飲食習慣還是治療疾病的方法,都無法直接套用,所以他學習漢方和西醫之餘,更致力追求適合日本人的「實用醫學」。他不僅替天皇跟高級武將看病,也替庶民診察,不分貴賤的行醫態度,讓他在當時非常受到歡迎,86年生涯,著有許多專為武士而寫的養生書。
例如,曾以「三矢之訓」(1隻箭很容易折斷,3隻箭就很難折斷),教導兒子們要團結的毛利元就,跟曲直瀨道三交情深厚,就曾經得到這樣的養生建議:「日常飲食,順應4時,綜合5味,不過飽,不餓肚子」。這裡「4時」指的是4季,「5味」則是酸甜苦辣鹹,意指日常飲食應多吃當季食材,注意均衡不要偏食,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要忍著餓不吃。
稱霸當時日本中國地方的毛利元就,由於年輕時吃了不少苦頭,造就他極度謹慎的個性,非常聽從道三的養生意見。例如他吃飯簡樸、幾乎滴酒不沾,原因是他的祖父、父親跟兄長都嗜酒如命,分別在33歲、39歲和24歲就死了。所以他不斷告誡兒孫,絕對不能貪杯。結果,他自己活到75歲,孫子毛利輝元73歲,後來還成為豐臣秀吉的5大家老之一,延續了毛利家族的政治生命。
日本飲食文化研究家永山久夫分析:「簡單來說,沒辦法做好健康管理的武將,就無法在亂世中求生。不光是長壽,還要活得健康,基本上能夠名留千古的武將,即使上了年紀也耳聰目明。據說,活到70多歲的伊達政宗,直到晚年,眾多家臣的名字、甚至是進出他們家業者的名號,通通記得一清二楚。」
對於權力的渴望,源自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戰國武將的養生智慧,仍值得在現代生活中繼續實踐。
資料來源:東洋經濟、Biz Clip、日本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