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美國土生土長,和傳統華人教育出身的爸媽難免衝突。考大學時他因爸爸一句「科學工作比較穩定」而進了植物系,結果念了半年就覺得無趣,兩年三度轉系,每學期結束都哭著打電話給媽媽:「I don't like it!」最後爸媽終於棄守,「請選一個你喜歡的就好。」他按自己心意念了被視為出路不多的音樂系,最終拿到音樂碩士,又成為波士頓知名樂團Boston Baroque的男高音之一。
「我好幾年以後才真的了解,亞洲教育下的父母親推薦小孩當律師或醫生,是因為他們只接觸過這些人,沒有認識的人在其他不同的行業有成功表現…所以我也不會覺得要怪父母親,他們就是想給小孩子成功的路…我知道他(爸爸)是從一個好的角度來看,也知道現在他們年歲慢慢上去,個性是不會改變的,你要完全接受他們就是這樣子,然後找方式來(溝通)。」
如今又從音樂跳到料理,爸媽怎麼看?「他已經知道我的路線不是原來他們能想像到的,說我就自己衡量、自己做決定,我覺得他們對我自己亂闖的路線都有信心。」他大笑,現在爸爸偶爾來信檢討他的節目表現,他也會開玩笑地反嗆「我有到你辦公室教你怎麼工作嗎?」
親情帶入菜 好吃也有深度
爸媽終究還是最包容他的人。2018年他受邀回台上料理節目,一道「黃瓜鑲海瓜子」被評審挑出海鮮漿裡有未處理乾淨的魚刺,同為評審的媽媽卻說:「因為是你做出來的,我還是給你一顆星。」事隔二年,他仍滿心感動,「美國任何的海鮮料理,如果裡頭有刺,是很丟臉、很糟糕的…媽媽真的很了解我,雖然她的要求是完全的,但她還是用一種愛心的態度來…」他說著哽咽起來,一句話沒能說完。
家人的情感,成為他料理的情感來源和創新關鍵。「我看到食材,就可以回想到小時候是跟誰吃過這個,挑兩三樣同樣的食材搭配,就可以做一道菜,是好吃但是也有深度的。」他最出名的蛤蠣湯和天婦羅,也是因記得小舅舅帶來奇形異狀的象拔蚌,他不敢生吃,或許可用油菜葉包裹後油炸,「能不光是好吃,還可以引起一些感覺或是想法,我就會覺得這個是食物真的完美的能量。」
我請他用一道料理形容自己,他想了想,說應該是越南春捲,以過貓、山蘇、小捲為餡料,醬汁則以越南香料配橄欖油和白醋,融合台灣跟美國文化常見的食材,「吃了會覺得很豐盛,而且不同文化的味道合起來,也會是很舒服的…我想讓別人用他們舒服的出發點,來了解不同的文化。」食物是文化的具體展現,而沒人能用單一國籍來定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