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人特別熱愛咖哩,廟口除了販賣咖哩飯、咖哩炒麵、咖哩湯麵,也有糕餅鋪在內餡添加咖哩口味,甚至基隆居民包潤餅,高麗菜也要用咖哩炒過,廟口一家滷排骨便當,滷汁中也添加咖哩。「我一直到長大離開基隆,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地方都那麼多咖哩。」「雨都漫步」創辦人蘇筱嵐笑說。
她從2015年開始,就與一群在地青年以帶路小旅行的方式推動深度文化體驗,對於咖哩,她也是走訪挖掘過後,才慢慢了解基隆人吃咖哩的背景。「因為東北季風,基隆是全台灣最濕冷的港口城市,勞動人口又多,含有薑黃重口味的咖哩可以驅寒保暖。」
根據《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一書,現今的咖哩主要是在日本統治透過洋食系統來到台灣,日治時期在日本人與台灣知識分子間深受歡迎,加上基隆作為台日海運交通門戶,有不少日本人在此生活,恰巧基隆陰濕多雨,辛辣的咖哩開胃又健脾,久而久之融入基隆飲食生活中。
不過,基隆咖哩,還多了一味:沙茶。第一個將潮汕沙茶結合南洋咖哩的,就在位於復興隧道口前的60年老店「廣東汕頭牛肉店」,那一帶也有個特別的名稱──「流浪頭」。流浪頭的範圍大約是現今中山三路、復旦路、中華路一帶,傳說這個名字,是那些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老兵們,因無依無靠在港邊暫居,對外自嘲而得名。更為可信的說法,是因為過去內木山開採煤炭時,會利用吊繩纜車將礦石運送至此,因此,這裡便被稱為「流籠頭」,而台語「流籠」與「流浪」同音,才會訛傳為大家俗稱的「流浪頭」。
「我阿嬤家就在流浪頭,那時有非常多來自潮汕地區的軍眷移民住在這邊,就把沙茶的飲食文化帶來,加上咖哩做成牛肉炒麵,跑船的人特別喜歡,這家店紅了以後,越來越多店跟著賣,變成沙茶咖哩一條街。」蘇筱嵐說。
現在掌杓的是第三代林慧萍、林啓昌姊弟,依然沿用初代的配方,包括使用2種不同風味的印度咖哩粉,並使用爺爺老鄉製作的沙茶醬。「汕頭沙茶的味道不會死鹹,香氣跟一般市面的沙茶相比完全不同。」林慧萍說,連麵條也不是油麵,而是粗粗的烏龍麵,不僅有麵香,更容易依附醬汁凸顯風味。「早期碼頭工人是做比較粗活的,他們需要有飽足感,油麵的話餓得快。」對顧客的貼心,至今依然延續。
林啓昌執起傳了三代的鍋鏟,撞擊鍋子的鏟面削到剩下一半,他大火將台灣溫體黃牛肉和芥藍菜一同快炒,加上獨門配方的沙茶咖哩,滋味香濃,沙茶的圓潤不會搶走咖哩的香氣,帶有苦味的芥蘭更加開胃。
店內最熱賣的「炒三鮮」由豬肉、魷魚、豬肝加上沙茶咖哩醬炒成,豬肝鮮嫩、魷魚愈嚼愈香。林慧萍也特別推薦自家的鮮魚湯,佔基隆地利之便,用每天新鮮海釣的漁獲做成整尾魚湯,加點薑絲,清鮮湯頭搭配重口味的咖哩正好。
把許多香料混在一起的咖哩,就像是基隆從各地而來的移民,讓這個城市的樣貌更加多元豐富,那股暖進骨子裡的辛香,也成為遊子們心心念念,家的滋味。
廣東汕頭牛肉店
-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復旦路17之6號
- 電話: 02-2423-3797
- 營業時間:11:00~14:30、17:00~21:00,週一公休。
- 刷卡:不可。不收服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