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兩度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透露,「起初拍司機員的工作現場一直不順。駕駛室很小,又有司機員和助理兩人,我們帶去的大型攝影機空間不夠,無法架腳架,只好換小型攝影機重拍。為了拍司機員又不能干擾工作,得擠在中間約50公分的通道,從旁側拍,所以我改用最新型的手機拍,每次都要盡量把手伸長到最合適的角度,而且絕不能擋住司機員視線。因為空間很窄無法任意出入,火車開多久,我就要在那裡站多久。」
有些畫面要同時拍攝或兩地相距太遠,蕭菊貞會請朋友分別支援。例如:影片開頭有「蒸汽火車之王」稱號的DT668號蒸氣火車頭在南迴全線電氣化前首次、也是最後一次開動的歷史場景,就請攝影師出身、喜愛火車的導演陳懷恩為主景掌鏡,另外還有人跟車與跟拍鐵道迷、旅客等。
拍攝火車進出隧道的畫面,要事前詳細規劃,有時翻山越嶺才找到最佳位置。操作空拍機不但要有合適的地點、還要算準飛行與車行的速度,同時得測試收訊情況。蕭菊貞解釋,空拍的飛行速度要跟火車差不多,火車出來才能拍到,如果飛慢一點,火車可能就進到下一個隧道裡,飛太快,也不行。而且每個點都要先確認空拍機收訊,否則拍一半訊號收不到,機器就掛了。
由於各種條件相互配合才能拍到理想畫面,許多鏡頭都是幾經失敗終於完成。拍紀錄片近30年的蕭菊貞認為,這是拍片以來,技術難度最高、也最辛苦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