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日韓,台灣風電的本土化政策真的非常透明!」 修傑洛一開始就以英文「very transparent」連講3次,點出台灣推動風電本土化的過程,遊戲規則具體明確,與同樣是已開發的國家相比,這是相當難得的一大優點,站在風機業者的立場,他更認為,透明的規則對OEM廠(製造商)有助採購流程的順暢與依循。
除了透明,他也以正面的口吻觀察,政策規範明確立意良好,儘管列舉項目太清楚,某程度也可能衍伸不夠靈活,但從經濟部推動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二期(3-2期),在產業關聯性 (國產化)正逐漸放寬,看得出來政府對推動離岸風電強烈企圖心。
接著修傑洛以日本舉例,指出日本風電本土化的系統就不夠透明,連韓國的情況也跟日本很像,深思了幾秒後又告訴本刊,他能理解各國政府為了帶動新興產業扶植當地企業的做法,「但政策若能兼顧務實又透明,是再好不過了。」
究竟日本風電本土化的規範為何?根據再生能源調查機構Infolink報告指出,日本風電在本土化的政策是在2022年12月時推出,提供風場的競標分數滿分為240分,其中包括兩大項目,分別是「供給價格」配分120分以及「風場建設能力」配分120分,其中,風場建設能力又包括「項目執行能力」80分與「區域貢獻」40分,區域貢獻還會由當地縣長進行評核。
修傑洛以西門子歌美颯在亞洲國家互動的實務經驗分享,在日本,要獲得高積分,最後常取決於如何提出對當地經濟有貢獻的證明,然而,以區域貢獻為例,裡面又包括「促進當地就業」或「國內經濟」等評比,卻沒有明確的ABC等項目指標可讓開發商或設備製造商呈現。
「日本前面120分的供給價格,我們可以透過成本競爭力來取得,但區域貢獻真的不夠透明。」修傑洛中肯的指出,高度透明的制度,對西門子歌美颯像這種風力渦輪機的系統商來說絕對不是壞事,因為廠商會比較願意與當地企業甚至政府正向溝通與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