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Eats併熊貓的第3個攻防重點是產業價值,被業者視為加分項目。今年3月,Uber Eats全球副總Saskia de Jongh特地抵台,宣布過去一年為台灣創造新台幣815億元的經濟價值,「獨占不能只看壞處,若合併能提升產業效率、就業機會,並降低成本,公平會也有可能同意合併。」陳榮隆說。
反觀熊貓,自2012年進軍台灣,從美食外送跨足熊貓超市、快遞外送,台灣3大業務在過去4季的交易額高達16億歐元(約新台幣559億元),2023年繳出損益兩平的成績單,但母公司Delivery Hero成立13年從未賺錢,決定縮編全球業務並賣掉台灣市場。
曾操盤台灣科技廠合併案的律師認為,熊貓會向公平會主張自己是長年虧錢的垂危事業,「不能賣就讓台灣公司倒閉,當Uber Eats形成自然壟斷,就無法制約Uber Eats的市場力量。」陳榮隆坦言:「如果有不當定價,公平會可依《公平法》最重處分,但台灣的處分很輕,不像國外按營業額比例開罰,若業者不服,主管機關還可依《行政程序法》強制解除合併。」
Uber Eats樂見合併案過關,但被併的台灣熊貓員工卻士氣低落。2個月前,熊貓母公司曾告知暫不出售台灣業務,言猶在耳卻突然驚傳合併案,員工不禁感嘆:「熊貓在韓國和台灣都是市占第一,前者繼續經營,台灣卻要被賣掉。」內部人士認為此案仍有變數,只能等待公平會最後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