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05:28 臺北時間

【碳費年底上路1】彭啓明:收碳費對大企業是急症 首波五百多家業者上榜

mm-logo
財經理財
立法院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以此作為徵收碳費的法源依據。(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立法院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以此作為徵收碳費的法源依據。(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日前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接受本刊專訪,強調「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要及早因應,今年底碳費絕對會在台上路」。面對即將上路的碳費,彭啓明生動地比喻,對於排碳大戶的企業相當於患上急症,需要立刻面對、解決。根據環境部公告,電力業、製造業類業者將會是首波徵收對象,涵蓋超過500多家業者。
據環境部初步規劃,碳費制度將依國家減量目標,分階段逐步推動,初期會針對年排放溫室氣體達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業及製造業開始徵收,約有500多家企業會是首波徵收碳費的業者。彭啓明強調,碳費是經濟誘因工具,環境部會以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相關工作、與低碳/負排放技術及產業,以促進溫室氣體減量及低碳經濟發展。
彭啓明進一步補充,《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13類碳費基金用途,如減碳科技研發、氣候變遷災害的調適因應,或幫企業提供新減碳形式或助其國際接軌合作,最終目的是幫大家減碳。
除了石化、鋼鐵、水泥與半導體等排碳大戶外,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因應,彭啓明認為,「中小企業目前不必過於擔心,但要像一個雷達,偵測自己處於什麼位置。」
彭啓明舉例,一個中小型的螺帽公司本身排碳量或許不高,但需提早做準備,主動瞭解公司及上游供應鏈的排碳係數。反觀,若是專注內需市場,像是餐廳就不用擔心,除非未來排碳量大,才會逐步列入管制範圍。「對中小企業,碳定價就像是慢性病,而對大企業來說,就是一項急症,問題已殺到面前,必須立即處理。」彭啓明生動地譬喻。
有企業擔心碳費造成營運壓力,但台泥等企業則憂心台灣若不仿效歐盟實施台版CBAM,碳費上路後,將促使更多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從製造商變成進口加工業。對此,彭啓明回應,環境部正研議中,但考慮台版CBAM制定後,可能形成另種貿易障礙,須送往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預告、預審的工作,遠比外界想像得複雜。
20240730ind001
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升溫,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期能藉此有效控制碳排問題。
彭啓明強調,環境部會協助內需與基礎建設產業維持競爭力,不見得要用CBAM形式。對進口產品,或許能先以強制申報碳足跡方式因應,譬如要求在多少排碳係數範圍內需購買憑證,來保障台灣企業的競爭力。
20240730ind001
更新時間|2024.08.01 22:5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