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先生有塊地,想賣碳權該怎麼處理?」彭啓明所處的環境部主要是負責審核碳權與核發,他在論壇一開場就點出,旗下的氣候變遷署同仁們,到現在幾乎每天都還要花1-2個小時接受全台灣民眾來電詢問這類問題,代表民眾對自然碳權的認知需求相當高,更需要正確的管道推廣。
彭啓明因此表示,碳交所與興大、南畝王舉辦這樣的論壇,讓農民正確理解碳匯到碳權的認定,在推動台灣淨零轉的這條路,是相當有意義的活動。
此外,彭啓明也透露,自然碳匯有所謂的綠碳(森林)、藍碳(海洋)與黃碳(土壤),環境部及農業部,還有海委會等三單位都在推動自然碳匯的方法認定,「國內目前只有幾個綠碳已過關,但不管是黃碳或是藍碳,都需要學界與產業界一起帶動,我們(環境部)是審核、監督者,絕對樂觀其成。」他說。
「自然碳權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可能很骨感。」彭啓明看好台灣農業將扮演本土碳經濟的重要供應來源,卻也同時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小農為大宗,一定要整合在一起,才有規模經濟優勢。
彭啓明也請農民朋友要有耐心,因為比起國外,台灣農業土地面積小許多,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都可能比國際貴許多,短時間,本土自然碳權價格不大可能跟國際價格接軌,「一開始絕對別期待1噸自然碳權會賣個好幾百元,這是需要學習曲線的,快的話3、4年,慢的話5、6年都有可能。」他說。
彭啓明呼籲,自然碳權固然是本土農業新未來,但農民也不要以為今天做了,明年就能賺大錢。面對本土自然碳權的打造,他歸結方法學、時間與人才培育三者缺一不可,都需要結合產官學資源。」他強調。
其中,綠領人才更是彭啓明相當有感的觀察,因上任以來,環境部光審核碳權的執行過程,就得一次橫跨6大部會進行溝通,「因應氣候變遷行衍生的人才新興需求正在大量產生,重要性不會輸給半導體產業。」他因此表示,環境部內部也已啟動相關機制,希望替台灣提供綠領人才的培育平台,打造自然碳權人才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