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從8月1日起祭出針對中國汽車的「國產車自製率」政策,要求新車型第1年15%、第3年35%的自製率,政策主要是針對披著歐美品牌外衣的「類中國車」,例如中華汽車引進的MG,表面是英國品牌,其實是上海汽車集團的子公司,又例如韓國現代汽車Custin,是在中國發展出來的車款,再例如裕隆汽車即將上市的台灣大通Maxus,是掛著台灣名字的上海汽車。把這些英國車、歐洲車、甚至國產車的包裝紙拿掉,裡面就是如假包換的中國車。
中國汽車最大的特色就是便宜,從去年開始,中國燃油車、電動車因為產能過剩,庫存暴增,爆發席捲全國的殺價狂潮,一台在台灣賣100萬元的車子,中國國內只賣40萬元,連賓士、BMW、號稱不二價的豐田,都被捲入殺價潮。中國國內市場殺到血流成河,賣汽車像是賣倒店貨、跑現金的路邊攤販,因此,中華汽車引進上海MG可以賣得超便宜,把台灣的競爭對手打得頭破血流。
中國汽車產業飛速發展,早已不是吳下阿蒙,擁有超英追日趕美、物美價廉的競爭力。問題是價格殺得那麼低,就得把所有零件Cost down(降低成本),特別是消費者看不到、看到也不懂的高價關鍵零組件,這些不用煩勞我們去查,殺得血流成河的中國車廠彼此會爆料,品牌車廠壓榨安全氣囊、傳動軸等供應商,犧牲安全規格來降低成本,還有中國網友去拆開「某本土大廠」的熱銷車,裡頭三電系統的晶片都不是車規等級的英飛凌晶片,而是便宜的STM32、DSP工業晶片山寨品。
會去拆車子的「網友」當然不是尋常百姓,肯定是車廠競爭的彼此殺戮,說實在的,英飛凌這些車規等級的晶片並不貴,一台傳統燃油車大概就用600美元(約新台幣2萬元)的晶片,那些中國便宜車連這種省個新台幣1萬元的事情也幹,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更令人害怕的是中國商品的全球傾銷海嘯,中國產能過剩不只是汽車,還有鋼鐵、鋁、寶特瓶、成衣、消費電子等,在東南亞、非洲與中南美,一件中國製的T恤只要新台幣30元、70元可以買一套2件式的女裝、一支山寨的三星手錶只要600元,打得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小企業都面臨倒閉、失業潮,印尼、巴西、墨西哥、美國、歐盟都趕緊祭出保護措施,不然被中國傾銷海嘯掃過的產業,全都會屍橫遍野。
經濟部防阻「類中國車」,就是全球防堵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海嘯的堤防之一,表面上物美價廉的進口貨會導致產業崩壞與勞工失業,保護自己只是正當防衛的手段,不做才是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