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電芯到模組到機櫃(Rack)一條龍,即使中國業者也有這樣的能力,但儲能建置,各地都有自己的法規,沒有真正在地化,其實無法做到完整的雙向溝通。」林聖澤一邊說明投入電池模組自建的原因,一邊也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發展鋰電池雖然多年,但過去的電池模組廠,經驗多以手機、筆電這種小電流的產品為主,300安培或者高壓1,500伏以上的機電或工業電池,台灣人才不多。
「很多人覺得儲能要下去,我們卻覺得才要開始,我又熟悉電池技術,一定想去碰碰,去了解。」林聖澤說。
「熙特爾一成立,定位就相當清楚,只專注於儲能本身,那就把擅長的事情做到最好。」也是雲豹共同創辦人的熙特爾總經理陳伯勳補充,過去至今,投入儲能的台灣業者,來源可說相當多元,大集團如台泥、台塑新智能、台達;又或者從光電風電出發的如雲豹、泓德,也有傳統電機業的盛達旗下的盛齊綠能或是筆電電池模組為主的新普等。
當被問及與這些競爭業者之間,如何找出差異?陳伯勳進一步分析,熙特爾公司規模不大,絕不去做光電或風電,否則會四不像,所以不會跟泓德、雲豹、森威有所謂的真正競爭,而台達電、台塑新智能這種集團,公司也很明白光資源就沒有優勢,反過來說,如果公司夠專注在儲能系統的完整度,反而可以化競爭為合作,例如公司早採購台達的功率調節器(PCS)施作案場,與台塑新智能也有不錯的關係,不排除未來在電池模組有所合作,透過合縱聯盟,一起共享儲能大餅。
陳伯勳也觀察,儲能系統的建置,除了需要資金的支持,如果能具備軟硬體的整合能力,更是比拚實力的最大關鍵。
熙特爾技術中心副總溫泯毅也補充,以維運來說,看似概念簡單,但若沒有自己的電池模組與軟體,就不知道如何應用,進而影響儲能系統的壽命長短。「我們自建軟體,也自己設計模組,像電池會發熱,就可以透過軟體,設計不容易超載的模組,等裝進去後,也能夠把好幾個案場的數據收集透過AI深度學習,做出最佳儲能配置,如此一來,不但有助案場生命週期延長,客戶運作得以持久,維運收入也會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熙特爾台中電池模組產線,初期除了滿足台灣客戶需求,未來目標也將拓展至海外,受惠「去中化」紅利,公司透露已有日本德國客戶主動詢問打著台灣製造(MIT)產品,目前生產線已在組裝階段,預估今年年底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