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騰水霧從棉布細孔中竄出,林偉明站在熱鍋前舀出米漿、熟稔攤薄,「粉皮要薄,吃起來才爽口,太厚的話就變成河粉了。」他一面細說家傳手藝,一面以竹條挑起白皙透光的粉皮,手勢俐落鋪上餡料,輕輕捲成一條條「豬肉粉捲」,端上桌仍飄著溫存熱氣。

避難來台 學區賣家鄉味
這一道點心是越南河內的代表性傳統美食,從磨製米漿到現蒸粉皮,費時耗工。台灣的越南餐館已不多見,老饕懂得上台北公館商圈的「翠字號」越南餐廳尋味。翠字號經營迄今已半世紀,店主是祖籍廣東的越南華僑,二代掌門人林偉明打理「翠薪越南餐廳」,如今兒子林斯榮也接起棒子,傳承三代的老味道,背後是一部飄洋過海的大時代故事。
今年是越戰終戰50年,1975年,林偉明的母親孫翠英在台北汀州路開張小店,招牌寫著「翠林越南餐室」,翠取自母親的名字,林則是家族姓氏。「開張第一天沒錢買菜,因為租下店面,買完所有用具,手上的積蓄就沒了,後來大哥跟台大同學借錢才能做生意。」他回想起母親艱苦創業的點滴,「小店很簡陋,鐵門一拉上來,裡面擺了四張小桌子,就這樣硬著頭皮做了。」
這一家人本來就懂吃識食,在「烽火」淬鍊下更練就好功夫。當年林偉明的雙親定居河內,父親從小在法文、英文和越南文的多語環境下受教育,隨著法國軍團移師河內,父親憑著優越的語言能力,不但負責法軍的伙食採買,也拿下進口貿易的獨門生意,廣泛涉足食品供應鏈。
「那時候生意做得很大,家境很優渥,家裡請了幾位大廚來做菜,媽媽和姊姊也學會一手道地的越南菜。」林偉明聊起家族飲食淵源。眼見南北越分裂、戰事逼近,一家人輾轉避居寮國,沒想到後來局勢動蕩不安,父親早逝他鄉,當時林家兄姊都在台灣求學,母親毅然決定帶著家人移居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