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攜手 翠字號拓三店
食客爆棚,翠林陸續擴大店面,同時展店疏散人潮。1981年在台大周邊的新生南路開張二店「翠園越南餐廳」;1986年又在本店附近開了三店「翠薪越南餐廳」,後來本店因房東收回店面而退場,以翠林忠孝店新貌插旗大安區。
翠字號在台北的越南料理版圖占有一席之地,開枝散葉仍維持家族經營模式,林偉明坐鎮翠薪,弟弟林志明主理翠園,姊姊林潔明的兒女負責翠林忠孝店。「三家店各自經營管理卻沒分家,整個帳本都是一起看的。」林偉明回首家族事業點滴在心,一家子同甘共苦忙活,下一代也在店裡長大,「大家感情那麼好,因為我們是一起熬過來的。」

守住家傳老味道,是「翠字號」念茲在茲的信念。當年林潔明和媽媽主理廚房,這天一大早還沒開店,年已八旬的她精神矍鑠走進廚房,「所有的味道我都要試一試,這樣子我才放心。」她勤跑三家店把關,「老客人碰到我就說,怪不得味道都跟以前一模一樣,我說其實弟弟們也都會啦,我只是多少分擔一些工作。」
工序挑剔 菜式八十餘樣
廚房裡文火煨煮二大鍋湯,從早到晚沒停火,一鍋是牛大骨熬製的牛湯,一鍋是雞湯,「這二鍋是越南河粉的靈魂,早上要先把湯頭煮好。」翠薪越南餐廳的二代老闆林偉明不疾不徐接話,「當水分蒸發或加入清湯時,還要不斷調整味道。」

攤開菜單,早年不過10道,如今與時俱進翻出80幾樣菜式,越南點心始終是當家招牌,一道道收服不同世代的刁嘴,曾派駐越南的前經濟部長趙耀東、飲食文化作家蔡珠兒、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歌手伍佰都是捧場客。
「豬肉粉捲」是起家菜之一,乍看貌似粵式腸粉,做法和滋味截然不同。「腸粉外皮是在鐵板抹油,再倒入粉漿;粉捲的粉皮是靠水蒸氣來蒸熟。」林偉明盯緊蒸霧判斷熟度,挑起粉皮太快或過慢都不行,調製在來米漿也是一門學問,要用黏稠度較好的老米。上桌佐以酸甜協調的蘸汁,一小卷滑入口,炎夏瞬間清鮮醒味。

越南烤肉落足心意,豬肉要先醃入味,堅持現點現烤。「客人常問怎麼烤肉還沒來啊?」林偉明笑談餐桌對話,「點了才從生肉烤成熟肉,這樣口感才會油嫩好吃。」鋪底的小米粉也很講究,每天開店前現煮米粉,捲成八字形再蒸定型,「別以為小米粉是配角,跟烤肉一起包在生菜裡,這是越南人道地吃法。」
放眼望去,每桌幾乎都有一、二籃翠綠菜盤,從烤肉到炸物少不了生菜提味添爽。林偉明特地找農場契作薄荷,還返鄉引種越南香菜和涼芋,從細節嗅得到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