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土城千戶社區驚爆裝潢爛尾,超過百戶民眾受影響,整體涉案金額高達近8千萬元,專家均認為,裝修市場3亂象應積極被正視,包括:業者門檻、驗收標準、付款進度。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丁福委員直言,土城世界花園不是單一個案,國內裝修產業存在灰色地帶,長期有制度上的隱憂。主要原因在裝修業門檻極低,「只要掛名設計師、工程行、統包或木工,都能自行接案,直到被檢舉才追查。」他說,業者品質參差不齊,民眾其實難辨真偽。
而工程驗收標準模糊,更存有雷區,「目前業界沒有統一的驗收標準,這類主觀問題往往會出現極大爭議。」丁福說,有的合約甚至沒有註記驗收標準,雙方認定出現落差,往往造成爭議來源。
再來是付款進度,依照業內習慣,多以「3、3、3、1」比例作為付款方式,也就是30%、30%、30%和10%。以土城世界花園住戶陳先生為例,工程總價80萬元,訂金7萬元,簽約即付30%簽約金、21.9萬元,木工進場再支付30%、油漆進場再付30%,完工驗收支付最後10%。
但依照目前進度,只有拉水電、天花板封頂和廁所一面牆面,就已經付超過6成款項、約50萬元,遇上設計或裝修公司中途停工,也只能束手無策。
「原因是只要在現場擺上工具、敲一面牆、打一個洞,就能被視為『已開工』,萬一不肖業者取得開工款後就抽身,留下爛攤子,在法律上只會被視為一般民事的工程糾紛,而不是詐欺。」住宅消保會顧問吳翃毅指出,《民法》第490條規定:完成一定工作即給付報酬,「現今約定成俗的付款方式不盡合理,消費者其實能要求完工驗收後再付款。」
丁福也提醒,常見小公司一次就接十來戶,或大、小案交叉進行,同期間案件量太多本身就有疑慮,能不能按進度完成是重點,付款進度不該是業者說了算。
此外,吳翃毅提及,許多工班、裝修設計公司會用「一案養一案」、「多案交叉並行」等營運模式,甚至告訴客戶:得先收到款項給付給工班,才得以開工或維持進度,「這類『買空賣空』的業者多半沒有穩定現金流及經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