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通貨膨脹根本就是個假議題,我們只有季節性與個別廠商的價格波動,沒有全面物價上漲的壓力,香蕉貴了買進口蘋果,星巴克漲價改喝丹堤,媒體所描繪的那種全面性的通貨膨脹,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發生。不信,我們找最努力胡謅通貨膨脹新聞的那幾份報紙,請他們每份報紙「漲一元」看看?這些報紙,不只無法漲價,每天報紙的印刷張數越來越少,報份還不斷下跌。這是貨真價實的通貨緊縮,哪來膨脹的壓力?
蔡英文政府不討喜的一例一休制度,的確增加了老闆的成本,但是,一例一休不會觸發通貨膨脹。引爆通貨膨脹的諸多因素中,勞動成本只是相對次要的因素,而且經濟學家觀察的主要指標「實質薪資上漲」,在台灣根本沒發生,只有中國大陸發生那種持續多年、每年全面調漲工資十幾個百分點,才會觸發真實的通貨膨脹,一例一休引發企業主與勞工雙方的怨言,正代表了企業主無力轉嫁給消費者,勞工薪資與就業也沒改善的事實。
最近美國經濟復甦,失業率更下降到接近FED定義的充分就業水準,但是,不論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的趨勢都一致:「失業率下降,薪資卻沒有上漲」,2016年德國失業率是東西德統一之後最低的一年,經濟成長率達到1.9%,但是通貨膨脹調整後的薪資增長只有1.8%,是3年來最慢的一年。
全世界「新經濟」的血淋淋的事實就是如此,就業市場提供了「足夠溫飽的薪資」,好處也就僅此而已,傳統經濟學理論那種充分就業之後、薪資提升、市場需求增加、帶動企業投資增長、並且拉高物價的邏輯鏈,在新經濟裡沒有出現,只有中央銀行為了對抗了通貨緊縮,拚命印鈔票,壓低利率,拉高房地產與股票等「富人資產價格」,漲的是有錢人的資產,與庶民的生活物價指數竟然脫鉤了。
瑞士銀行首席經濟學家Arend Kapteyn的研究發現,自2002年以來,全球通膨的變化有84%可從原油與食品的價格波動來解釋,真正在台灣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要嘛是石油價格大漲、要嘛是進口小麥玉米大漲,但是,今年3月油價大跌、大宗物資也沒啥動靜,勞工薪資勉強持平,租金也沒有上漲的壓力,大家別被政治操弄的新聞報導呼攏了,通貨膨脹不會發生,請放心去喝啤酒、練瑜伽,快樂過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