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11:37 臺北時間

【加州醫院傳真 3】從領先到落後 加州將是美國抗疫賽跑的兔或龜?

mm-logo
文化
加州的醫療體系特殊,一般醫院沒有門診,看診要到門診中心或診所。圖為加州奧克蘭的柏克萊門診中心。(取自Berkely Outpatient Center官網)
加州的醫療體系特殊,一般醫院沒有門診,看診要到門診中心或診所。圖為加州奧克蘭的柏克萊門診中心。(取自Berkely Outpatient Center官網)
加州率先宣布全美第一個居家令,成功地延緩病毒傳播,降低成亡率,但是在檢測方面遲遲落後,為什麼測試人口比例一直遠遠落後各州?
做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加州,已經凍結在居家令裡兩個月了,隨著疫情趨緩,重啟經濟的壓力愈來愈大,加州有些地方政府已經按捺不住,開始放寬居家限制,居家令在5月底到期後,會如期結束嗎?加州目前正在做什麼樣的準備來迎接重啟經濟的挑戰?
加州的新冠病毒病例出現得很早,而且出現美國第一個社區感染的病例,又因為和亞洲的地緣關係,本來大家都很擔心加州會成為紐約之後的第二大疫區。然而,加州疫情一直在悶燒的狀態,測試人口比例到 4月底仍然在全美各州中敬陪末座。
為了延緩病毒傳播,舊金山灣區 6個縣率先在3月17日宣布進入居家避疫,集體隔離。兩天後,加州州長宣布全州居家令,成為美國第一個州實施集體隔離,之後紐約等各州紛紛跟進。到 3月 20 日,全美有 42 州發布居家令,全美近 90% 人口進入集體隔離。
居家令下來之後,醫院行政等非臨床部門都改成遠距工作,我們為社區辦的健康和醫療講座也都搬上網路的平台。
醫院疫情指揮中心每天早上 9 點舉辦全院主管會報,除了臨床部門,大多數主管透過視訊參加。會中報告新冠病例數目、可用的ICU病床數,呼吸器數量、檢測試劑的存量,個人防護用具的庫存盤點。醫院很早就開始部署,按步就班做各種因應。急診室外設立分隔的帳篷,作疑似新冠病毒的篩檢,讓一般病人和新冠病毒病人可以分流。
灣區華人社區組織在疫情爆發後,開始動員捐款,從亞洲訂購大批個人防護用品捐贈給醫院。我們醫院基金會成了新冠病毒救援基金,在短短 1 個月內,收到兩百多萬捐款,捐贈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的更不計其數。據估計,捐贈者中絕大多數都是華裔。感謝這些捐贈,以及醫院早在月前提早預備,所以醫院的個人防護用品一直都很充足。
不過,由於加州醫療系統獨特,很多門診是在醫院之外進行的。由於大家焦點都在醫院,反倒忽略了社區門診中心及身心病諮商中心,這些醫療服務機構其實更迫切需要防護用品。

醫院沒門診 缺乏大規模檢測

從病例數目來評估美國疫情傳播,從一開始就證明很可能造成誤判,因為缺乏大規模的檢測,一直是美國疫情控制最大的瓶頸。2月如此,到4月底仍然如此。聯邦政府和CDC提供的檢測試劑數量,有如杯水車薪,各州必須自力救濟,因此每一州的篩檢比例和標準,差異極大。紐約雖然看來疫情慘重,但篩檢率以人口比例來算,是加州的3倍以上。
在南灣,病人要做新冠病毒檢測一直很困難,初期病人需要有醫生診斷書,而且是重症。因為美國醫療資源昂貴,在檢測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要把醫療資源保留給重症者。後來檢測站陸續增加,但至少也要有發燒及另一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等,才有機會接受檢測。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和加州獨特的醫療體系有關。美國的醫療系統很複雜,各州都不相同。加州早年設了嚴格的法規,醫生和醫院是合作關係(affiliation),而不是僱傭關係,因此一般門診或醫生的診所,大多獨立於醫院以外,而醫院大多主要是做急症治療,也就是急診室、手術和住院(教學醫院和凱薩Kaiser醫療系統例外)。
雖然因為醫療市場競爭的關係,醫療界生態也在改變中,但目前一般民眾看病常去的是醫生門診或社區門診,而不是直接到醫院。因此疫情初期,新冠病毒檢測只限醫院的急症病人;一般門診非但沒有檢測的設備和人力,而且在隔離期間也大都沒有開放,頂多在電話中提供病人諮詢,只要是輕症,醫生都要你居家休息,如果有緊急狀況再去醫院掛急診。因此早期有大量可能已經感染的輕症病人,從來沒有確診。
加州為了解決檢測不足的問題,3月起地方政府和私人企業合作,開設了很多免下車檢測站(Drive through),隨著檢測站的普及,檢測資格也逐漸放寬,但是直到四月底前,大多數都還是要求要出現嚴重症狀如發燒等,很多輕症居民都被拒絕檢測。

輕症者發燒才有檢測機會

北灣Hayward 和Fremont 的檢測站就發現這種檢測標準是有問題的。有位病人出現輕症但未沒發燒,所以被拒絕檢測,兩天以後他又回來了,這次真的發燒了,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如此平白錯失了兩天的治療時間,而且在這兩天之中也可能感染到其他的人。在錯誤和實驗中學習,逐步修改,北灣這兩個檢測站已經開始篩檢輕症的病人。
隨著疫情趨緩,加州政府在4月底宣布醫院可以恢復一般非緊急的手術。加州因為疫情曲線拉平,沒有讓醫院爆棚。但是兩個月下來,所有非緊急性手術全部取消,對各醫院財務造成極大的衝擊,數週前還在擔心醫療人員不足,現在聽說有些醫院要裁員了。好在我們醫院財務還算健全,也已經在四月底恢復一般手術,全院戴口罩,所有安排手術的病人,會在3天前安排到醫院做新冠病毒的篩檢,同時負責的醫護人員也都會做篩檢,以確保醫病雙方的安全。

加州新冠病毒檢測的龜兔賽跑

能否大規模的篩檢,將是加州在未來數週能否取消居家令,重開經濟活動的関鍵。地方政府和公衞局都已經了解到,如果沒有大幅篩檢,無症狀感染的人群,將是下一波疫情的定時炸彈。加州州長紐森已經表示,加州檢測的能力必須達到每天6至8萬人,才可以安全地結束居家令,但直到五月初,加州全州每天檢測人數只有25,000人。
南灣的聖他克拉拉公衛局也在5月初修改新冠病毒的篩檢標準,優先檢測出現症狀的病人以及在高風險人群中工作的人員,如醫療人員,療養院員工、監獄、遊民中心、收容所等。如果檢測站或醫療機構行有餘力,可以擴大篩檢與人群密切接觸的零售業員工,甚至所有60歲以上,或有慢性疾病健康風險而不不限年齡的人群。最近也成立了兩個新的免費檢測站,擴大篩檢人群。
最重要的是,沒有症狀的高危險人群現在也有被篩檢的機會。洛杉磯縣和州政府所在的Sacramento縣都已經開始篩檢所有的居民,不管出現症狀與否。
但是要做到大規模的普篩,不是每一個縣都做得到的。以矽谷所在的聖塔克拉縣而言,目前每週檢測的人數只有1千人,距離要重開經濟的門檻4千人,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雖然步調緩慢,但是仍然值得努力和期待。
加州是美國第一個對疫情最早做出反應的地區,能否成為全國防疫的模範,就要看是否能夠在檢測上急起直追,成為龜兔賽跑中最後先抵達終點的烏龜。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余怡菁服務於矽谷一家醫院,專職提供適合華人的服務和健康教育。上任不久,她即建議在住院早餐中增加稀飯的選項,院方在半信半疑中落實這個點子,最後發現華人病患反應熱切,這也印證了積極的文化溝通在多元社會的力量。

對太平洋對岸的台灣民眾而言,美國在這次疫情第一時間的反應和措施或許有些難以理解;作者認為,這其實都映照出更深層的美國價值。身為專職的文化溝通者,她希望透過這一系列文章分享這段時間的經驗和觀察。她並強調她的經驗只限於加州南灣,且文中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醫院立場。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