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英說,商圈以米干店居多,約佔2/3,「這裡的米干,各家口味都不同。每次別人問我哪家好吃,我說『都很好吃,你自己去找你的真命天子。』金三角商圈裡,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是最好的調味料。」
商圈裡因為有清真寺,也聚集許多不同樣態的伊斯蘭教食材與美食。清真合醬菜閃妹小廚就位在商圈裡的忠貞市場內,老闆娘閃淑娟是緬甸的回族華僑,信奉伊斯蘭教,28歲嫁給長她10歲的鄰居張世清後移民台灣。
「剛來的時候覺得孤單、想家,加上懷孕,很低潮也很憂鬱。」想念家人時,閃淑娟會打開帶來台灣的媽媽的醬菜,拌著飯、和著淚一同吞下。之後她依著母親口述、自己記錄的家傳食譜在台灣復刻出媽媽的味道,初時自用、送禮,後來開始零售、批發,甚至因為太受歡迎,開店賣起用自家醬料、醃菜入菜的料理。
店裡主要是滇緬泰式口味,閃淑娟把忠貞市場當倉庫,少了薄荷葉、缺了辣椒,走幾步路就能補貨。但店裡的香料如薑黃、胡椒粉、咖哩粉,她堅持從中東、緬甸購入原料,親手調配、磨粉,「買過現成的粉,客人嘴巴很厲害,一吃就說不好吃。」
清真飲食規定嚴格,閃妹小廚是經過認證的店家,「申請的時候要提供供應商資訊,連奶茶用什麼牌子的奶精都檢查,確定沒用到從豬提煉出來的成分。」不能吃豬肉、不可飲酒,肉品宰殺前先念「奉真主之名」、還須將血放乾,確保食品乾淨,「外面的東西吃不放心,不知道加了什麼。你們怕防腐劑,我們怕的是有豬油之類的。別人說台灣夜市小吃很豐富,我只能吃臭豆腐。」
伊斯蘭教徒在台灣吃食選擇相對較少,閃淑娟開業時菜單上原本只有米干,後來越變越多元,海南雞飯、緬甸雞蛋油條、印度捲餅都入列。「很多不同族群的人來,他們吃外國料理,一開始是嘗鮮,待久就會想念熟悉的東西。」閃淑娟感同身受,「很多是自己想吃,看電視、食譜試著做,有調整配方、放我自己做的醬。」連複雜的10人份簸箕飯都在閃妹的小廚房出現,「最多做過300人份。我會看狀況微調口味,像台灣人就要減鹽少辣。」她也接婚宴訂單,「有些人宴客有1、2桌回教桌,請我做外燴,就會有像是龍蝦的大菜。」
開業5年多,閃淑娟的小廚房越來越忙碌,店裡公休時還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到校園演講,「我希望更多人瞭解,穆斯林不是新聞裡穿著黑袍、恐怖攻擊的那些人的樣子,我希望讓大家認識真正的伊斯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