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從4月3日花蓮大地震以來,眼見有住宅、飯店硬生生倒塌,沒倒的也不乏門框變形、牆壁裂開,加上大小餘震不斷,民眾擔憂會輪到自家頭上,都更話題因此再度引起關注。
從最新統計數據來看,全台住宅平均屋齡達32年,每2間房子就有一間是30年以上老屋,而屋齡50年以上就有約百萬戶,首都台北市更有7成2住宅屋齡超過30年,但全台核定的都更案僅1149件、核准危老重建案則為3541件,數字相差甚遠。
北市位處地震帶,老屋又多,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經直言,若北市發生規模7.3地震,恐有三3.5萬棟房屋倒塌,還急呼「應該慎重考慮遷都」。
也因此,從地方到中央,無不更積極面對都市更新議題,如內政部日前通過《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針對實施容積管制前就已申請建照的合法建物,能夠調整原容積認定範圍,增添都更誘因,全台將有約20萬件屋齡40年老屋受惠。另對明年(2025)即將落日的危老建築時程獎勵研擬新獎勵方案。
至於老屋最多的台北市,大家長蔣萬安也宣布進入「大都更時代」,要透過容積獎勵措施,導入防災概念,增加都更意願。
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在不同場合話也說得堅決:「一坪換一坪要看地段,不能一直有這種魔咒。」針對市府若代拆房屋,被釘子戶告,他也說:「那就讓他告!」強調居住安全較居住正義優先。
熟稔老屋改建的品嘉建設董事長胡良偉就說:「個人絕對贊成北市府態度,不容許少數人為了個人財產權阻礙都更進行,影響多數人的居住安全。」當都更議題炒得火熱,地方、中央皆動起來的當下,卻有民眾反因重建住得更不安心。
如北市信義區2處連棟老公寓都因被劃定在重建基地範圍外,而面臨被對半切的窘境,事實上,其他縣市也有相同「都更孤兒」情況發生,其中一案代表律師蔡志揚就表示,近2年陸續接到類似訴訟案件,「政府現在一昧想要快、想要多,但是放諸各國經驗,都更快不得,上位者不在第一線,或許無法明確掌握下位者遇到的問題,希望政府在執行上可以再細膩一點,有些個案還是建議較多時間審視、處理爭議問題。」
「都更刻不容緩」是每一個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話,從實務面上考量也是台灣當前迫切所需,但開發商、地主各自面臨不同挑戰,如何修法與執行,平衡各方需求,在在都考驗執政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