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墾丁 核三好像就自動消失
小楷是台北人,大學念劇場設計,畢業後原本要到德國劇院工作,出國前因為想衝浪,到恆春Long Stay。每天清晨,他都會划到太平洋上等日出,「那時的光線很純粹,下大雨的時候也很美,可以看到雙層彩虹。」半年後他決定不走了,放棄德國的工作,在恆春開了間餐廳,兼做室內設計,後來也與朋友合夥開民宿,就這樣在恆春住下來。
2000年小楷念大學時,正逢民進黨首度執政,核四停工又復建,各地反核行動四起,他反對蘭嶼設置核廢料貯存場,曾參加反核遊行,但來到恆春後,意外地沒對核三反感,「一開始我只覺得它滿醜的,因為每次看夕陽都會看到,後來游泳,看到魚那麼多,海龜也很正常,好像就沒什麼疑慮啦。」在他記憶裡,核三沒出過什麼大意外,在鎮上幾乎沒有存在感,居民也極少討論。
2016年民進黨政府二次執政,前總統蔡英文提出能源轉型,8年來,屏東縣是最致力發展光電的縣市之一,自高雄駛往恆春的屏鵝公路小尖山車城段,一旁即有逾30公頃的山坡地蓋滿光電板。在小楷眼中,光電開發高速而野生,大規模改變既有地貌景觀,也有砍樹、土石流等問題,比核電廠更難以忍受,「光電從一開始的立意良善,到後來的手法粗暴,跟我心中的期待有滿大的落差…我不反對光電,是反對這種很粗暴式的光電。這也讓我開始思考核電是不是還是有必要。」
相較政府 台電補助地方更有感
接受核電,除了未見顯著汙染或異狀,也是因為居住越久,越發感受核三廠與恆春關係絲縷難斷。核三廠每年開出數千個外包工作,從清潔到保全都有,一個月薪水4、5萬元,小楷有不少朋友觀光旺季做生意,淡季就到核三廠打工;又早年核三提供鎮民電費優惠,一顆電錶補助500元,「以前我們冷氣真的都沒在關的,鎮上到哪燈都亮著。」他不好意思地說。
和小楷一樣自台北移居恆春的紅氣球書屋老闆林彥廷觀察,恆春地處南端,沒有快速道路、火車,急重症都要送到枋寮,若有緊急狀況,常常錯過3分鐘,就是天人永隔;許多朋友原本計畫到恆春養老,發現每月還要特地到高雄就診,選擇離開。地方居民自覺不受國家重視,相較之下,台電等單位更支持地方,「你家的電費,台電會給你優惠;你家的窗戶,三軍付錢;你家的電風扇、冷氣、腳踏車可能都是台電跟三軍聯訓捐贈。習慣之後,老一輩會麻痺,年輕的也不會有心思監督台電。」
對小楷而言,小鎮裡充滿像他這樣的外來人口和觀光客,公共預算長期匱乏,來自核三的補助,是維持小鎮勉強運作的支柱,並不排斥電廠繼續運轉。問他是否擔心電廠運轉超過40年有安全疑慮?他又搖了搖頭,「核三廠對我而言就是像一台老車,開老車,可能會有一點聲音,半年要驗一次車,不會想到車會開到一半炸掉。」
上千職缺 護持經濟如衣食父母
我們從鎮長和前里長的口中,聽到類似的故事。「恆春半島4個鄉鎮(註:恆春、車城、牡丹、滿州)共同討論過,我們都贊成延役。」恆春鎮長尤史經穿著一席寬鬆深色襯衫搭配墨鏡,氣勢有如《海角七號》的馬如龍。
尤史經是恆春人,核三興建時曾在施工處文書單位工作,當過六屆鎮代表,曾與國民黨籍老鎮長尤春共一同爭取台電回饋金;前年的鎮長選舉,政見也主打爭取更多回饋金。他直言,核三每年提撥1億2千萬元回饋金,除此之外還有特別補助款,「沒有這塊,鎮公所預算會很吃緊,縣府雖然有分配,但沒辦法說我們要什麼、馬上就一口氣給。」尤史經細數,當地行政中心、圖書館、停車場,都有核三回饋金挹注,我們問核三是否像恆春的衣食父母?「有一點啦。」
當過墾丁里長的蔡正榮也說,他任內曾向核三申請50萬元補助建戶外籃球場,以及鄰近里長一人一台照相機;除此之外,里內有水溝蓋要修、廟裡神明過生日,也可以函文台電贊助。他並透露,偶爾也要靠點關係,補助才可以被優先處理,「像我在要(補助),會先打電話給他們(指核三)商量商量。」
此外,恆春沒有大型製造業入駐,主要產業為觀光業,觀光有淡旺季之分,無法稱得上穩定,核三每年冬季大修,提供上千個工作機會,成為當地居民重要收入來源。尤史經說:「核三廠對恆春就業幫助很大,如果停下,會出現失業潮。」
核三滿足小鎮福利建設及居民工作需求,明亮的背面是對輻射的恐懼。蔡正榮回憶核三建成時,地方上沒人知道什麼是核電廠,「一開始沒人跟我講,就看到有東西蓋起來、像大麵包一樣,後來啟用,開始找人進去上班,大家才知道,喔有新技術發電,還能去上班,那時候民智未開,都很歡迎欸。」他曾進核三廠當巡邏員,後來陸續發生三哩島、車諾比核災,坦言也會恐慌,但不知如何監督,「(九鵬基地)飛彈爆炸,也沒有輻射強,到底現在核三廠監測的數據多少?怎樣叫超標?儀器準不準?我們不知道,他講完也聽不懂啊。」
疑慮難消 彷彿被釘在十字架上
2001年3月,核三廠因出口線路鹽霧害汙染,導致聯外超高壓線路跳脫,2部柴油發電機也故障,整座電廠停電2小時,無法將冷卻水送入反應爐。核分裂反應產生大量核衰變熱,若無法持續給水降溫,將使爐水蒸發,導致大量輻射外洩,嚴重時可能造成爐心熔毀,事後原能會(現核安會)判定,這是台灣發生過最嚴重的核子事故,監察院也對台電提出糾正。
最後,核三靠著一台平時閒置的柴油發電機,恢復反應爐的冷卻功能。當年擔任墾丁里里長的蔡正榮,事故後曾爭取進入電廠查看,也參加縣府成立的核能事故監督委員會,最後卻不了了之。「台電就…應付應付,打電話來說核三跳電了或怎樣,這些問題,不是我們一個小里長能影響的啦。核能發電是個非常高專業的技術,沒幾個人了解,你要怎麼監督?」難道不能請台電想辦法解釋?「不可能啦。」
他對電廠抱有疑慮,又只能信任台電說法,類似的矛盾情緒,也在論及電廠是否延役時出現。蔡正榮認為,台灣用電年年成長,不能讓台灣缺電,但大家都不希望電廠蓋在自家附近,「現在恆春已經有(電廠)了,沒辦法,如果沒有的話,我也反對。」在他的理解中,核三存廢牽涉政府政策和居民生活,為了國家,居民只能配合,唯一要求只有安全。意思是恆春人為台灣承受不便?他擺了擺手,「對啊,就像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
尤史經也坦言,鎮公所一年有一次突襲檢查權,也能直通台電、核安會,但核電議題太專業,公所沒有專業人員,只能不斷呼籲「安全第一」。「突襲核三廠要看啥?我也得看人介紹。」問他核三究竟安不安全?尤史經重複早年在核三施工處上班聽到的簡介,「看那爐心砌多厚,飛彈都打不過。」
核災演習 專人扮居民照本唸詞
紅氣球書屋老闆林彥廷和妻子郭德慧2016年移居恆春,3年半前有了小孩,開始希望多了解核電和安全。但郭德慧之前參加除役說明會,現場只有20多人,他們被告知電廠將要除役,卻沒有討論除役後核廢料還會放多久、如何確保安全等細節;林彥廷說:「我也是理工科畢業,工程師都會有一種心態,『跟你講你也聽不懂,那就聽我們的。』但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讓民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