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11:00 臺北時間

【台灣老店】逃兵煉成頂梁柱 日日用打鐵店

mm-logo
時事
56歲的王崇德祖傳三代,是現今新莊地區,唯一擁有打鐵鍛造技術的工匠。
56歲的王崇德祖傳三代,是現今新莊地區,唯一擁有打鐵鍛造技術的工匠。
56歲的王崇德是現今新北新莊地區,唯一能做打鐵鍛造技術的工匠,他接手祖傳三代的打鐵技藝,日復一日,在近千度爐火與鐵鎚間討生活。
但不到20歲就出師的王崇德一度是打鐵世家的逃兵,他做過機械模具、賣過自助餐、還修過水泥車,年近30歲,終於甘心回家。走過上一代5兄弟分家,成為百年打鐵技術唯一傳人。他體悟「做雞著蹌,做人著翻」,得不斷拚搏才能生存,人生亦如打鐵,不打不成器。
進進巷弄狹小的新莊街,白天街邊偶有菜販擺攤,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熱鬧的夜市,人車雜沓,想會車都很困難。很難想像,舊時的新莊街,因靠近北台灣最重要的出口港埠新莊港,曾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區域。
「現在大家都說一府、二鹿、三艋舺,但一開始其實是一府、二鹿、三新莊。」日日用打鐵店第2代傳人王崇德說,後來因泥沙淤積,新莊港逐漸無法停靠大型船舶,新莊作為北台灣商業中心的角色才被艋舺取代。
自清代以來,新莊就是台灣北部稻米的重要產區,鄰近的五股、泰山、林口、樹林一帶,大多也以務農維生,鋤頭、鐮刀等鐵製農具的需求量大,新莊街也成為北部打鐵業的重要聚落。早年王氏祖先從福建永春移民來台,因為家族成員有人從事打鐵業,自然選在新莊落腳。
1978年,王崇德的父親王叔明與大哥拆夥另立門戶,祖店金日用打鐵店(左)因故搬到日日用(右)隔壁。
1909年開業的日日用打鐵店,本店店名為「金日用打鐵店」,由王崇德的祖父王金磚創立,王金磚又被稱為「新莊打鐵王」。王崇德回憶:「這裡以前都是做打鐵的,一條街上有幾十家,遠遠就可以聽到鏗、鏗、鏗的打鐵聲。」
現年56歲的王崇德,是王金磚第5個兒子王叔明的長子。10歲就幫忙削刀的王崇德,有5個兄弟姊妹,「以前沒有機器可以磨刀,都是用削的,小時候家裡只有我被叫去幫忙,可能因為我是長子,還有我讀書比較爛吧!」
王崇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說:「我爸告訴我,讀書讀不贏別人,做事就要做贏別人,所以從小我被叫去幫忙,高中畢業後正式學打鐵,當兵前就已經『出師』。
年紀輕輕便學得一身打鐵技術的王崇德,其實是打鐵世家的逃兵,「以前我真的不想接,我跑去三重的機械工廠做模具、跟朋友開自助餐,還修理水泥輸送車,就是不想讓我爸管。」
3月全台瘋媽祖,王崇德也替廟會打磨乩童使用的刀、劍、斧頭等法器。
王崇德當兵時負責廚房採購,退伍後便跟朋友合夥開自助餐。
開自助餐之外,王崇德也憑著高中念的汽車修護去修理水泥車,直到28歲婚後,面臨生活壓力才毅然回家,「我不想接班這件事,我想我爸感覺得到,但那陣子我出去外面繞了一圈還是不行,我爸又來問我要不要回來做,我才回去接。」
事實上,現今日日用打鐵店對面,才是早年王金磚的起家厝。育有5子的王金磚,除了3子從事糕餅業,其餘4個兒子皆傳承打鐵祖業,直到1961年,王崇德出生那年,王家才分家。
本店「金日用打鐵店」由長子和身為么子的王崇德父親王叔明合夥,老二則在附近開設「金正用打鐵店」,老四於士林開設「士林金日用打鐵店」,打鐵世家在北台灣開枝散葉。
“人家分房子、分錢,我爸只分到債務,還說有道理!”
王崇德說:「我爸是家裡5兄弟最小的,當時一分家,順理成章看誰在哪邊做,店面就分給誰,我父親沒分到房子,還分到5萬元債務,我們一家就暫時寄住在祖厝的閣樓上。」
「人家分房子、分錢,只有我老爸分到債務,民國50年(1961年)的5萬元很大欸!」王崇德苦笑。雖然有債務壓力,但大伯與父親相差20歲,父親總是告訴他,自己等於是被哥哥們養大的,負擔債務「他覺得這還是有道理。」
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進入工業社會後,農具需求銳減,取而代之的是少量的鐵製機械產品,新莊打鐵街開始出現自然淘汰。
打鐵業看似沒落,但仍有不少熟客找王崇德(左)製刀。
我們造訪的這天,王崇德正在磨建築工用來打碎牆面的破碎機電鑽頭,他說:「鑽頭用鈍了,他們就會拿來讓我打尖一點,一支工錢30元,打鐵業沒那麼好賺了,又太辛苦,後代沒人想接,以前幾十家打鐵店都沒了,我們家只剩下我在做。」
“分家後開店,大伯找地方人士來阻撓,還好老客人聽到打鐵聲跑來。”
上一輩逐漸凋零,王氏打鐵業的3家分店,僅存新莊本店「金日用」。1978年,接手大伯事業的堂哥,不願再和王崇德一家合夥;拿了4萬元拆夥費的王叔明,只好慢慢存錢,後來才在本店對面購屋。
提起往事,王崇德相當感慨,「剛開始搬過來我爸還不敢開店,怕被誤認要跟家族打對台,我媽只好去批了一些現成的鍋碗瓢盆賣,後來因房子後面的圳溝填成路面,我爸才重新開店打鐵,並將店面設在後頭,不要跟他面對面。」
爆米香專用刀。(1,000元/把)
早期手工打鐵時代,師傅通常得2人一組,一人拉著風箱控制火勢,另一人敲鎚打鐵,為了養活一家,王叔明決定買跳動鎚床,加速鍛造加工時間。只是,王叔明手藝巧,擔心生意被搶的大哥發現王叔明重操舊業,表態要花錢買下王叔明的機器,最後甚至找上地方人士,要求王叔明不要開店。
「我大伯說你們那台機器花了多少,我就多少錢買下來。」王崇德說:「後來地方人士一來就說:『你大哥叫我要你們不要開店。』但連他都說這沒道理,怎麼能叫人家不要開店?你要生存,人家不要生存?最後地方人士說:『我只是幫忙傳話,要聽不聽隨便你。』」
“中國製、機器打的刀子,看起來是東西,用起來就不是東西。”
王叔明的店背向熱鬧的新莊街,面向剛填好的圳溝,初期幾乎沒人上門,加上大伯一家總是告訴來本店找王叔明打鐵的客人「師傅退休了」。王崇德說:「當時一天賺不到200元,真的是咬牙在做。」
所幸王叔明的堅持很快得到回報,王崇德說:「有老客人在附近聽到打鐵聲就跑來找,問我爸怎麼跑過來這裡?不是退休了?」在老客人一傳十、十傳百下,生意終於穩定,王叔明也將店名另取「日日用」,意即每天都用得到。
王崇德製作的刀具五花八門,也替人磨利建築工地用的破碎機電鑽頭。
此外,王叔明也親自設計盾牌造型的店徽,烙印在每一把日日用的刀具上,「我老爸想,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我在這裡,乾脆主動出擊拿去寄賣,刀具上面都有我們的mark跟電話。」
他又說,沒想到,後來堂哥一家搬到日日用隔壁。堂哥病逝後,目前本店由堂嫂經營。王崇德對家族往事點到為止,他說,目前全台打鐵業大多改由機械操作,北部的手工打鐵店僅剩不到十家,日日用則是新莊僅存的手工打鐵業。
王崇德拿出2把料理菜刀比較:「刀子是鐵剖開後,中間包1層鋼,中國製或是機器打的刀,價格便宜,一把100多元就有,但有的是買中古廢料做的,刀子看起來是東西,用起來就不是東西。」
早年拒絕回家,到如今王崇德已把打鐵看做藝術業。
王崇德自豪地說:「我找日本進口比較好的鋼去包,而更耐用的三合鋼刀,則是二塊不鏽鋼中間再夾一層白鐵或黑鐵鋼,所以一把好的刀子可以用3、40年,是可以傳家的。」
早年拒絕回家,如今已把打鐵看做藝術業的王崇德,打鐵項目也見證台灣經濟轉變,從早年的農具、工業社會的工具機械,現已逐漸改為料理用刀及一般民眾休閒農娛的小型鐮刀、鋤頭。
而他製作的刀具五花八門,除因應處理部位不同、細分數十種的料理海鮮刀,還有切花生糖、爆米香的專用刀,他轉頭拿出2把鳳梨刀解釋:「這二支都是殺鳳梨的,但北部殺鳳梨用削的,南部用轉的,你要針對習慣變化。」
不過,王崇德也不是每種刀具都打,近年他鮮少製作廟會官將首表演用具「三叉頭」,「那個10年前很多,看起來像叉子,是拿來抓鬼的,但我的觀感不好,很多人拿這些表演器具私下打架,跟以前只在廟宇特定時間使用不同,現在除了正統的大廟來拜託,否則我是不會理這些猴死囝仔。」
去年兒子王柏凱退伍後,自願回家幫忙,從最基礎的磨刀開始學起。
接班近30年,去年兒子王柏凱退伍後,自願回家幫忙,從最基礎的磨刀開始學起。王崇德說:「我從沒逼他,我也不去想有沒有人接,我能做就做,不能做頂多最後就收起來。」
王崇德豁達地說:「家裡3個兄弟,只有我接手,現在看起來可能我的行業最不值錢,但長輩留一個祖傳的行業給我,客人也都知道我在這裡,我認真做,就像人家說『做雞著蹌,做人著翻』,只要好好努力拚搏,我不去計較這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