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2 05:58 臺北時間

【全文】大動作提列244億虧損 嚴陳莉蓮鐵腕止血裕隆

mm-logo
財經理財
裕隆是國內汽車製造業龍頭,成立已有67年。圖為裕隆三義廠。
裕隆是國內汽車製造業龍頭,成立已有67年。圖為裕隆三義廠。
上週一(3月30日)國內汽車業龍頭裕隆董事會通過去年財報,巨額虧損244.65億元,等於慘賠近1.6個股本,創下成立以來之最,同時宣布減資36.4%。
本刊調查,一肩扛起4,000億元江山的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花了1年多時間整頓,一步步尋求轉型新路,這次加速提列減損、全面掃除沉重財務包袱,就是要讓裕隆財務歸零,重新再出發,尤其與鴻海合資新公司,將讓裕隆集團進可攻、退可守,等待時機再起。
「去年的財報大虧,主因是提列納智捷、華創與大陸的車型減損。」3月30日晚間,國內汽車業龍頭裕隆丟出震撼彈,公布2019年財報虧損244.65億元,每股淨損15.55元,創下裕隆成立67年來最嚴重的虧損紀錄。

錢坑拖累 決定斷腕減資

裕隆一次打消244.65億元的巨額虧損,與2009年到2018年10年間所賺的253.28億元不相上下;嚴陳莉蓮並決定減資57.29億元、彌補虧損,減資後裕隆的實收資本額降為100億元,消息一出立刻震撼市場。
嚴凱泰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專訪,當時就開著自家代理的INFINTI豪華車。
然而,這對於一年多前,面對夫婿嚴凱泰驟逝,一肩扛起四千億元裕隆集團江山的執行長嚴陳莉蓮來說,卻是不得不做的重大決定。
本刊調查,擔任女籃隊長時期以「精準判斷、迅速執行」剽悍球風著稱的嚴陳莉蓮,面對嚴凱泰生前念茲在茲、視為家族重大使命的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銷售持續低迷,加上多年來,專注研發新車的華創車電,因為只有納智捷一個客戶,成為拖累集團的大錢坑,憂心不已。
打造自主品牌納智捷是裕隆前董事長嚴凱泰的心血與夢想。
「嚴董(嚴凱泰)自創納智捷品牌以來,已有11款新車上市,一台車研發至少要花百億元之譜,幾年下來,裕隆集團就燒掉7、800億元,接手後的嚴陳莉蓮不得不面對如此的大窟窿。」業內人士坦言。
上任之初,嚴陳莉蓮立即對納智捷與華創進行增資補血,但受兩岸車市急凍衝擊,納智捷銷量每況愈下,去年在台灣只賣了4000多台,與對岸合資的東風裕隆銷量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每月僅銷百台,導致慘虧。

攜手鴻海 擺脫二大包袱

現實的壓力讓嚴陳莉蓮從追夢走向務實,開始鐵腕止血,從組織整併、開發新客戶、子公司減資改善財務,更大動作對燒錢最凶的華創車電下手,就是要擺脫納智捷與華創車電2大包袱。
「今年初,裕隆與鴻海簽訂合資新公司協議,過去投資納智捷與華創的財務虧損需要全面透明化,與其繼續背負陳年舊帳,不如一次大破大立,讓裕隆徹底脫胎換骨。」知情人士說。
時間回到今年3月6日,嚴陳莉蓮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共同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將以155.76億元成立新公司,鴻海現金出資79.44億元、占股51%,裕隆以華創車電技術開放平台資產作價出資76.32億元、占股49%。
裕隆轉投資的華創車電是集團新車研發重鎮,過去5年開發10款新車花費超過700億元。(翻攝裕隆官網)
一邊是台灣汽車業龍頭,一邊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當時外界都很好奇,嚴陳莉蓮有何盤算?從去年9月華創車電宣布推動廠辦合一,並進行優退開始,鴻海與裕隆接觸傳聞不斷,去年本刊獨家揭露劉揚偉曾赴裕隆總部拜會嚴陳莉蓮,就是希望吃下華創車電。
據了解,鴻海當時是要一次買下華創的資產與汽車相關專利,但站在嚴陳莉蓮的立場,想的是能讓納智捷繼續存活,又能讓華創車電這批國車國造火種得以延續,單純的出售絕非首選,「當下雖然無法達成共識,但她也全權交由KR(華創車電董事長陳國榮)繼續與鴻海談判。」知情人士透露。
積極投入電動車市場的鴻海,對華創車電相當有興趣,嚴陳莉蓮(左)將鴻海與華創的談判,交由華創董事長陳國榮(右)全權處理。

師法日產 改走輕資產化

去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將董座之位交給劉揚偉,劉接棒後喊出「Foxconn 3.0」三大目標,分別是投資電動車、數位健康,以及機器人三大未來事業。隨即在年初鴻海尾牙前公告將與歐系汽車品牌飛雅特克萊斯勒(簡稱FCA)簽訂備忘錄,在一年內合資新公司,進軍電動車市場。「以現在汽車市場來看,有充沛的產能,這情況鴻海不會去做整車組裝。」劉揚偉公開表示。
然而,郭台銘打造的鴻海帝國,擁有世界級的零組件、供應鏈與電子代工實力,但在電動車市場上卻是新兵。「鴻海雖與FCA簽了合資備忘錄,但關鍵的是要如何在一年之內,證明鴻海有能力造車,才能讓這個案子繼續走下去。」資深科技業者觀察。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積極投入電動車市場,除了與法國飛雅特克萊斯勒(FCA)簽訂合資備忘錄之外,又與裕隆宣布合資新公司開發電動車。左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
正因與FCA簽下備忘錄的壓力,加速鴻海與裕隆的談判進度。「鴻海欠缺的設計與製造整車能力,放眼全台,只有裕隆集團有此能力,拿下華創車電等於替鴻海加持了30年的造車工藝。」一位資深車業人士對本刊分析。
雙方最後決定以合資方式結盟,終於讓納智捷朝向「輕資產化」的模式發展,未來納智捷將改由合資公司設計,裕隆繼續擔任生產母廠。此一模式就如同裕日車,由日產(Nissan)擔任技術母廠設計,在台交由裕隆生產一樣,只要銷售與服務賺錢,納智捷品牌就能由虧轉盈。
嚴陳莉蓮要讓納智捷朝向輕資產模式發展,過去嚴凱泰與日產合資的裕日車就是最好範例。
過去裕隆經營納智捷品牌,是採取「重資產」模式,也就是裕隆集團必須拿出大筆資金給華創設計新車,由裕隆生產後,再交給納智捷銷售,裕隆集團必須扛下納智捷與華創車電的盈虧,這導致過去幾年裕隆雖本業賺錢,但仍不斷得輸血給羽翼未豐的二家公司。
「以華創資產作價,對嚴陳莉蓮來說,不用出資一毛錢,就讓納智捷能夠取得下一代車種,而鴻海拿出現金讓華創造車,不但能立刻擁有客戶(納智捷),還能向FCA證明鴻海擁有造車實力。」業內人士認為嚴陳莉蓮此舉,能讓裕隆與鴻海各取所需,創造雙贏。

最壞已過 瞄準國際訂單

裕隆去年8月宣布走向多元客戶策略,拿下義大利三輪重機品牌ADIVA和法國MUSES電動商用車代工訂單,等於重新走回代工老路。未來,合資公司能爭取如FCA在內的國際一線車廠訂單,只要新客戶在亞太市場需要整車製造,裕隆兩岸生產基地就能擴大接單,連帶分杯羹。
嚴凱泰(右)留下裕隆4,000億元江山,嚴陳莉蓮(左)接手1年多,大刀闊斧拚轉型。
這次嚴陳莉蓮能一次打消244.65億元資產減損,其實是拜嚴凱泰20年來,替裕隆集團留下厚實的大陸投資收益所賜。「尤其是東風日產,從2002年投資到去年為止,認列匯回台灣的投資收益就超過586億元,華創也因此有能力開發十餘款車型。」裕隆主管說。
根據裕隆財報顯示,原持有的特別盈餘公積就有390億元,這次一次認列納智捷、東風裕隆與華創車電200多億元的巨額資產減損,代表帳面上仍有100多億元的資金支撐裕隆未來營運。
「只要公司營運漸入佳境,除了迅速由虧轉盈外,打掉的巨額減損也可以回沖,等於告訴投資人,裕隆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投資圈人士觀察。
14歲就入選女籃青年隊國手的嚴陳莉蓮,球風俐落又刁鑽,曾是中華隊當家射手。(聯合知識庫)
扛下裕隆江山的嚴陳莉蓮,是前女籃國手,自小在花蓮眷村長大,父親是公務員出身,她曾透露,「從小喜歡打赤腳走路,所以特別接地氣。」14歲就入選女籃青年隊國手,曾是中華隊當家射手,球風俐落又刁鑽,擔任女籃國家隊隊長時,常要求隊員「每次快攻,不只求快,還要精準取分。」
花了一年時間,深入了解裕隆集團現況的嚴陳莉蓮,現在更把「精準判斷、迅速執行」的剽悍球風,融入企業管理。開會時,除了要求各部門主管必須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外,更要求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方案。「她開會常說:『講求速度,不是只求快、慌亂的打,而是要有具體的戰術,打出節奏。』」裕隆主管透露她一年來的轉變。

疫情衝擊 東風裕隆難解

嚴凱泰生前另一大心願裕隆城,在重新評估之後,已暫停住宅區開發案。
靠著與鴻海合資案,嚴陳莉蓮一次卸下納智捷與華創二大財務包袱,但她仍有不少挑戰,尤其是肺炎疫情重創消費信心,兩岸車市勢必更加嚴峻,還有與對岸合資的東風裕隆爛攤待解。「雖然裕隆已取回主導權,但在東風不願增資,又找不到接手的陸企下,就算嚴陳莉蓮有意增資拯救,不過卡在外資持股不能過半,成了無解的難題。」業內人士搖著頭說。
解決納智捷與華創2大錢坑後,與大陸合資的東風裕隆,是嚴陳莉蓮的另一大挑戰。(東方IC)
1996年,嚴凱泰曾靠著推動廠辦合一、以廠為家,大膽投資開發國產豪華車Cefiro,帶領裕隆走過第一次投入自主品牌飛羚101失敗的低潮。身上背負著嚴凱泰家族「國車國造」重責大任的嚴陳莉蓮,這次大刀闊斧抖落沉重財務包袱的同時,能否帶領裕隆走過第二次品牌轉型低潮,各界都在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