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斌以125cc以下的機車售價為例,貨物稅平均落在近7,000元,但「汰舊換新」補助上限金額4,000元,「去年機車銷售約50萬輛,但實際領取補助款的人數卻不到五成。」記者反問:「政府左手徵收貨物稅,右手卻發補助,莫非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稅收好管道?」他笑而不答。
環保意識抬頭,台灣政府帶頭衝第一。最新七期環保法規今年推動、明年上路,比起國際任何國家更嚴格、最先進,代價是機車成本逐年墊高,台灣民眾還得再額外負擔高達17%的貨物稅。「台灣在地製造的機車銷往全世界,國外售價都比台灣更便宜,問題就在『貨物稅』,結果消費者上網罵我們賺台灣人的錢來補貼外銷。」柯俊斌搖頭坦言:「現在買機車真的很貴。」
但財政部還是考量稅基和整體稅收後,依舊不動貨物稅。攤開去年車輛貨物稅收入716億元,其中機車貨物稅占48億元,財政部官員擔憂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柯俊斌認為最可行的辦法就是讓汽機車脫鉤、分開處理,「國內機車主要品牌多為國產,不應用保護國產車之名而持續徵收,因為汽機車是完全不同狀況。」他也質疑政府對「機車」有雙重標準:燃油車課徵貨物稅,電動車卻排除在外。
「早期家電、水泥等都曾調降,但機車從未調過,」柯俊斌呼籲政府不應迴避兩個法規不合時宜的問題:1946年貨物稅制定時將機車列入奢侈品,如今平均每2人就有1台機車,豈稱作奢侈品?其次,當年討論加值營業稅曾爭論是否廢除貨物稅,十幾年過去始終只聞樓梯響,且自行車曾被脫鉤討論,最終被排除在徵稅名單之外,「自行車可以,為何機車不行呢?」
柯俊斌指出,機車貨物稅一事茲事體大,中央深知機車是台灣庶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想到唯一的解套辦法便是多管齊下大補助,包括經濟部、環保署、財政部、交通部、地方政府。他點名「各縣市補助款」問題最大,因地方空汙費收入不同,導致補助金額與數量都不同,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補助款也不同調,「最終結果讓經銷商無日無夜埋頭準備五大補助資料,若遭政府退件,還要背負消費者罵名。」
「很多民眾向政府投書,總統府和行政院也清楚機車售價昂貴,交通部、經濟部工業局卻回頭要我們提供解釋和答覆,」柯俊斌多次主動向中央部會建言:「補助全部不要,課稅也全部拿掉,單純化處理就不會勞師動眾,我也跟他們(財政部、交通部、環保署)講,別弄得大家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