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醫護人員因為疫情離職的問題,早已在全球引起關注。國際護理師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理事長Howard Catton今年1月指出,「COVID-19效應」已使全球醫療院所大量流失護理師,且造成隱憂,「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全球性、針對護理人員特殊且複雜的職業性創傷。只要現有的10至15%護理師離職,我們將在2030年面臨短缺1,400萬名護理師的困境。」
腹背受敵 心輔效率不彰
救人者也有需要被救的時候,逃避或許有用,但要承受良心折磨,使命感又能支撐醫護到何時?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提到,疫情期間在急診為病人服務,「有急診同仁反應,確診病人等不到床,按捺不住,情緒反應比較大,當下就把口罩拿下來對醫護吐口水。」他邊救人,邊遭等不到病床的輕症者投訴,「幾乎有腹背受敵的感覺。」
醫護的心理負荷如此之重,解方到底在哪裡?院方或政府有提供醫護心輔機制?能否發揮效用?姜冠宇說:「一來我覺得沒有時間,第二是(院方)可能也沒有這樣的計畫。」
他以八仙塵爆為例,當時也討論過醫護心理衛生問題。2015年7月6日、塵爆發生9天後,基層護理人員工會曾赴行政院抗議、哭訴,面對傷勢嚴重的病患,每位護理師都有心理創傷,「上班換藥,下班痛哭,誰來救我們!」
彼時,陸續傳出傷者家屬質疑醫護使用假藥,抱怨植皮手術過久,對執行救治的醫護錄音錄影。醫護的心理創傷結痂、成疤後,又被遺忘,幾年後重來一次,「大家會覺得這是醫護必須經歷的臨床上的風風雨雨,你必須承擔。」會覺得醫護好像沒有資格脆弱?姜冠宇說:「對。萬一有人真的不幸染疫,像之前楊志良(前衛生署長)針對部桃染疫的醫師,說一定要開除他—這對醫護人員其實是更大的傷害。」
臨床心理師黃天豪以美國急診室醫師自殺的事件為例,希望台灣第一線醫護不會在類似的疫情壓力下,造成同樣悲劇。去年4月,在紐約長老會艾倫校區醫院急診室工作的醫師布琳(Lorna Breen),因照顧確診患者而染病,康復後準備回急診室繼續工作,卻被醫院勒令回家,之後輕生身亡。
黃天豪指出,現在考慮到因應作為,應該以「實質協助醫護」為優先,「要有好的排班,要有宿舍。醫護的孩子沒有人照顧,醫院可以幫忙嗎?現在孩子都在家裡上課,如果爸媽是醫護,怎麼辦?這些實質的協助,應該要優先。」他強調:「不是心理不重要。這些看起來『不心理』(的作為),其實更具有『心理健康的意義』,可以立即減輕壓力。或是有實質的補貼,而且要來得快、容易到位,醫護才能馬上知道,我們不是不被關心的。我們不能等壓力爆了,再來談話,再來輔導。」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