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監督機制 合理開發
台灣的農電案場,從開發建造到營運,多由光電商一條龍包辦,投資報酬率普遍超過10%,陳郁屏的提議,看似衝擊業者現有利益,卻不是每個業者都反對。綠源科技董事長壽明驊,是典型的中小型光電系統商,也是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裡農電發展委員會主委,近期正積極向政府遊說開放小型的農電示範場,希望由農民參與投資、經營。
「其實很多光電業者也很怕農民種不出來、或突然不種了,案場會被取消發電資格。」壽明驊過去曾計畫與菇農合作,在菇寮上搭建太陽能板,後來對方因病無法繼續,他不願冒險做假,計畫被迫中止,「光電商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能周轉不會倒,又沒有政府當靠山,也背不起造假的風險。」他苦笑:「我們也想避免重蹈過去假種田、真種電的狀況。」
他提議從小規模案場試驗出發,找農民或青農組織、產銷班合作,由農民告訴光電商想怎麼種、光電板要怎麼蓋;光電商則依農民需求規劃建置,雙方也可以不同形式入股合作,種植作物以當地既有作物或雜糧為主,確保農作可以繼續,也不影響國內既有產銷平衡。政府若擔心無力監督,業者也可提撥部分發電收入,由政府聘請第三方稽查,若被抓到農作狀況不佳,可以直接撤照。
小規模試驗起 走向共好
相較過去業者出資主導、售電收入全拿的開發模式,讓利這麼多,業者難道不會跳腳?壽明驊反而認為,如此才是光電業者的活路。「以農為主的案場規模比較小,加上配合種植調整光電板,成本當然會增加,但如果光電商把農業當成重要的事,這些都可以協調。」他直言,過去政府大面積開放土地變更做光電,出現光電掠地、農作造假等狀況,一部分當然是某些光電業者要負責,「有一些壞老鼠屎。」但如今農民、地主、社會都反對光電,業者也想重新與社會溝通,證明光電與農業可以共好。
面對民間呼籲讓農民成為農電主人,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長莊老達儘管同意農電並進、也鼓勵農民申請農電設備,但仍擔心目前台灣農地破碎,相較光電商能大面積開發、可以投資找饋線蓋升壓站,農民手上多只有1、2分地,很難像光電商一樣投資,「這不是農業部自己可以解決的。」接下來應該仍會先以畜舍屋頂型光電,及不利耕作區的地面型光電為主。
2月初,我們回到陳育旗投資的蛋雞場,養雞設備多已進駐,只剩包裝集貨區還在施工收尾。前往蛋雞場工地參觀的路上,陳育旗開心算著未來的收益:1顆蛋算淨賺0.5到1元,養6萬隻,1天就賺5萬4千元,1個月就1百多萬元,光電收入1個月也有15萬元。
問他未來光電賺到錢,想要做什麼?「我想擴大耕作面積,一塊一塊買,買在日本北海道,或澳洲、紐西蘭,目標是1千公頃,日本的農企就是這樣做的。台灣專業農的未來不會只限在台灣,全世界都是我們的目標。」因為夢太大,我們甚至一時分辨不出是不是個玩笑?還是可笑的是我們看待農業的目光?至於離農不離農,這問題再簡單不過,無非是這份工作究竟能不能真正讓人生活變得更好。「浪漫是需要花錢的,有錢才能浪漫。」陳育旗看著工廠裡那些嶄新高科技德國進口養雞設備,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