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十分火紅的台劇《華燈初上》,戲中男演員修杰楷、楊祐寧、王柏傑等人,在第三季映前記者會前,相約進行了「花東騎行之旅」,眾人騎著自行車,飽覽花東美景。
新舊廠搶進 銷量直升
據了解,平常根本沒在騎車的王柏傑,騎的並非傳統自行車,而是近期頗夯的E-Bike(電動輔助自行車),雖然是「新鮮人」,王柏傑卻被體能極好、長年從事戶外運動的楊祐寧稱讚厲害,一路都跟得上車隊,王柏傑更自豪地表示:「他們山路騎不贏我。」
業者說明,外觀與自行車無異的E-Bike,並非全靠電力就能前進,騎士每踩一下,E-Bike會根據踩踏的力量給予動力輔助,雖一樣得自行出力,但能節省不少體力,以從台北騎一般自行車到桃園的體力,騎乘E-Bike可以騎到台中。
因兼具健身與「城市通勤」特色,全球掀起E-Bike熱潮,吸引許多新舊廠商瘋狂搶進,就連知名跑車廠保時捷都加入戰局,出手收購電動自行車廠Fazua GmbH 20%股份,並於去年3月以自家電動車Taycan為靈感,推出2款售價高達1萬700美元的E-Bike;台廠也不落人後,在3月剛落幕的台北自行車展,幾乎每家自行車、零組件商均展出和E-Bike掛鉤的產品。
本刊調查,2021年全球E-Bike產值約185億美元,預估2028年,此金額將飆漲至522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銷量方面,自行車普及率頗高的歐洲,有車商預估,去年歐洲E-Bike銷量約600萬輛,今年可達800萬輛,有機會與傳統自行車呈「黃金交叉」,改變百年來的自行車生態。
環保成趨勢 風行歐美
「沒有電動車,就有E-Bike,綠能是市場大勢所趨。你想想,當過去全世界都在開自排車,歐洲人卻還在開手排車,靠自己的力氣出行,E-Bike在歐洲本就較容易被接受。」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向本刊提出他的觀察。
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祕書長蘇雍翔分析,COVID-19疫情爆發後,人們減少乘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此外,消費者開始更重視健康,價錢相對汽車便宜的E-Bike能讓騎士動動筋骨、兼顧健身,還能記錄碳足跡,在環保意識高漲的歐美,成為個人綠色出行,甚至是「個人ESG」身體力行的一小步。
「相較於電動汽車動輒百億元的投資,發展E-Bike需要投入的金額相對低很多,只要斥資幾千萬或幾億元,買些設備、測試儀器,就可組建一個不錯的組裝車廠,有利台灣中小企業切入『電動車』這一個領域。」蘇雍翔直言。
工研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曾郁茜表示,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美譽,早拿下歐洲60%、美國30%的市場。出口金額方面,去年E-Bike已追上傳統自行車,達1,314億美元,預估5年後,E-Bike的出口數量也將追平傳統自行車,出現台灣近6、70年來的歷史轉折點。
研三電系統 各顯神通
就如同特斯拉(Tesla)打破傳統汽車產業生態,當自行車從「腳踏動力」進入「馬達動力」,「傳統」和「創新」2派業者勢必激戰,被稱為「自行車界特斯拉」的荷商VanMoof和美商Rad Power Bikes等,近2年被資本市場追捧,紛紛募得上億美元的鉅額資金,聲勢驚人。
台灣市場亦然,除了傳統車廠巨大、美利達等老大哥外,機車業者光陽與gogoro,以及達方、邑昇等電子業者,挾著不同的競爭利基,紛紛跨足E-Bike市場分杯羹。
一位市場人士向本刊分析,傳統自行車一輛600多美元,E-Bike則要價超過1,300美元,有些甚至高達2、3,000美元;主要是E-Bike相較傳統自行車多了「三電系統」,也就是電機、電池、電控,三電搭上車架,幾乎占了整車近7成的成本。過去傳統自行車業者甚少著墨三電,讓新加入的業者找到機會;如今,傳統自行車廠也回過頭涉足三電,三方玩家勢必各顯神通大車拚!
目前德商BOSCH稱霸歐洲E-Bike市場,日商SHIMANO則幾乎吃下歐美絕大多數三電市場。「對巨大、美利達來說,他們應該很憂慮,他們不懂ICT,繼續這樣下去,只會被BOSCH、SHIMANO綁死,這種壓力讓他們想快點把三電技術跟資源掌握住!」蘇雍翔分析。
「E-Bike剛剛發展時,我發現我們沒有哪一輛車是不能把它改成電動的,想像空間非常大!」久未露面的巨大執行長劉湧昌,在自行車展上談起E-Bike,十分樂觀地說道。
傳統拚轉型 成績斐然
讓他信心十足的關鍵,是E-Bike占巨大集團的營收占比明顯逐年提高,2021年為26%,今年預估上升至31%,他希望未來每年都能提高5個百分點,更拍拍胸脯表示,這數字早晚一定會達到50%。
如今,巨大E-Bike的電機和電池分別與YAMAHA、Panasonic共同研發,除提高掌控度外,巨大還有更大的野心。
「未來電機會很缺貨,接下來將陸續看到巨大關鍵零組件布局的新消息,容我賣個關子。」劉湧昌語帶保留地說。據本刊掌握,巨大曾和台灣某馬達廠商洽談,要透過併購該公司,直接掌握關鍵技術,更有利發展自己的三電系統,未來欲憑藉「量大」的優勢掙脫BOSCH、SHIMANO的束縛。
不讓巨大專美於前,美利達早在約20年前,就曾自行研發三電系統,但因當時市場熱度不足而中斷。如今雖採完全委外採購策略,成績卻也相當亮眼,2021年美利達的E-Bike銷售量雖僅占總體的36%,但銷售金額首度超越傳統自行車,達總金額的五51%,達成意義非凡的里程碑。
同樣具備二輪、輕量出行的優勢,gogoro在2020年就曾推出售價高達16萬元的E-Bike Eeyo;而決心更大、布局更深的光陽,更早在10年前便成立全資子公司光聯輕電,由柯勝峯的弟弟柯光峯擔任董事長,以自有品牌Klever搶攻歐洲E-Bike市場。
「光陽並非自行車起家,沒有巨大、美利達的優勢,評估後,我們主攻高階車款,利用光陽在機車的優勢,像是電池、變速器都有通用的技術。我們的車均價3、4,000歐元,同一市場競品甚至有出ABS(防鎖死煞車系統)的E-Bike,不夠大眾,但很獨特。」柯勝峯透露,Klever去年約售出1,000輛E-Bike,騎士一年騎超過一萬公里,量雖不大,但在瑞士高階市場市占已達10%。
電子業出擊 跨界搶市
電子業者方面,達方、邑昇、銘旺等已投入整車開發,甚至成立自有品牌;宏碁也為E-Bike成立子公司聯永基,開發三電系統;更別說電池三雄新普、順達、加百裕早早就拿下電池訂單,而立訊、台達電、信邦等也開始切入。鮮為人知的是,就連漢民集團董事長黃民奇也投資龢諧科技,透過與新創公司WiTricity技術合作,跨足E-Bike無線充電市場。
其中,明基友達集團旗下、以電腦周邊及元件起家的達方電子,早在數年前就跨足E-Bike領域,據說和酷愛騎車的前董事長李焜耀脫不了干係。消息人士表示,李焜耀是自行車玩家,心中一直有個自行車夢,從而把夢想寄託在一樣愛騎車的達方董事長蘇開建身上,透過「電動」這一利基點,走進自行車這個百年產業。
從代工切入,達方近年一路砸重金,併購自行車產業中眾多老公司—整車組裝廠世同金屬、車架大廠太宇科技,以及電池模組廠統達能源,更在2013年成立自有品牌BESV,從歐洲開始,一路擴展到日本;待日本市占擠進前3,如今又反攻台灣。蘇開建表示,包含E-Bike在內的綠能事業,今年營收目標成長50%,占比更要達到40%。
另外,以PCB(印刷電路板)起家,並跨足自行車車燈生意的邑昇實業,4年前投入E-Bike研發,2021年也推出自有品牌DOSUN、加入整車戰局,去年雖只賣出500輛,但一位邑昇員工不氣餒地說:「聽起來很少,但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肯定!」
減少碳排放 放眼未來
邑昇董事長簡榮坤表示,PCB對環境汙染很大,但毛利率卻低到僅約10%;投入E-Bike若能成功,不但未來毛利率上看40%,更讓公司踏上ESG正途。
「若我賣一輛E-bike,在全球可減碳幾公斤,就能算出要賣掉幾輛自行車,可以抵掉我製造的PCB碳排放量,這才是會影響到未來最大的事情!」簡榮坤興奮地向本刊說道。
簡榮坤說,邑昇已投入近一億元研發整車、推廣DOSUN,今年開始車架自主設計,組裝也自己來,將以歐洲為第一站,進軍海外市場,初試啼聲,目前訂單量已上看3,000輛。
毫無疑問,E-Bike市場絕對大到足以容下許多新舊業者,雖說台廠目前仍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開啟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但日後會不會「合縱連橫」,讓台灣從E-Bike王國變「帝國」,誰也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