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電動輔助自行車)雖外觀與自行車無異,但並非全靠電力就能前進,騎士每踩一下,E-Bike會根據踩踏的力量給予動力輔助,雖一樣得自行出力,卻能節省不少體力,以從台北騎一般自行車到桃園的體力,騎乘E-Bike甚至可能一路騎到台中。
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祕書長蘇雍翔分析,COVID-19疫情爆發後,人們減少乘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此外,消費者開始更重視健康,價錢相對汽車便宜的E-Bike能讓騎士動動筋骨、兼顧健身,還能記錄碳足跡,在環保意識高漲的歐美,成為個人綠色出行,甚至是「個人ESG」身體力行的一小步。
因兼具健身與「城市通勤」特色,全球掀起E-Bike熱潮,吸引許多新舊廠商瘋狂搶進,就連知名跑車廠保時捷都加入戰局,出手收購電動自行車廠Fazua GmbH 20%股份,並於去年3月以自家電動車Taycan為靈感,推出2款售價高達1萬700美元的E-Bike;台廠也不落人後,在3月剛落幕的台北自行車展,幾乎每家自行車、零組件商均展出和E-Bike掛鉤的產品。
同樣具備二輪、輕量出行的優勢,Gogoro在2020年就曾推出售價高達16萬元的E-Bike Eeyo;而決心更大、布局更深的光陽,更早在10年前便成立全資子公司光聯輕電,由柯勝峯的弟弟柯光峯擔任董事長,以自有品牌Klever搶攻歐洲E-Bike市場。
「沒有電動車,就有E-Bike,綠能是市場大勢所趨。你想想,當過去全世界都在開自排車,歐洲人卻還在開手排車,靠自己的力氣出行,E-Bike在歐洲本就較容易被接受。」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向本刊提出他的觀察。
柯勝峯表示,光陽並非自行車起家,沒有巨大、美利達的優勢,評估後認為Klever若主攻高階車款,便能利用光陽在機車的優勢,像是電池、變速器都有通用的技術,「我們的車均價3~4,000歐元,同一市場競品甚至有出ABS(防鎖死煞車系統)的E-Bike,不夠大眾,但很獨特。」
據了解,Klever去年約售出1,000輛E-Bike,量雖不大,但在瑞士高階市場市占已達10%,且騎士使用度非常高,一年騎超過1萬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