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粥的歷史據說可上溯3,000年到甲骨文時代,據《汲冡周書》說,粥是黃帝發明的,六穀皆可為粥。吃粥的文化延續到魏晉時代,中原人士極重視食粥,並透過晉末大移民潮,流傳到嶺南一帶。
粥在甲骨文寫作「鬻」,「鬲」是煮粥的器皿,鬲之上有「米」,煮時湯水反覆波動,便成了米旁的兩個「弓」形。以目前出土的陶鬲來看,體積都不大,估計當時吃粥是一人一鬲,也有人說鬲是狩獵氏族的食具,只要找到水源,就可以用隨身帶的的米煮粥;冬季時獵人會把濃粥冷凍,切塊當隨身的糧食,可說是米糕的原形了。
說回將粥這件事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還得是廣東人,什麼山珍海味都能放進粥裡,還發展出了粥火鍋的吃法。一心傳承粥道的香港人也不弱,陸上跑的、海底游的,都能與粥融為一體。
佐敦攤檔起家的老店「新興棧食家」,招牌上就標榜「粥粥有魚」,也就是說,在這家店可以吃到全魚粥,從魚頭、魚腩(魚肚)、魚雲(魚頭)、魚骨、魚嘴、魚鮫(下巴)、魚卜(魚膘)到魚尾應有盡有,甚至還有「魚鬚」,意思不是魚的鬍鬚,而是每條魚僅有兩片、魚腮兩旁貌似鬍鬚的部位,據說口感非常滑溜。
開在九龍市井小街上的新興棧,旁邊是小巴站,對面是公廁,常來常往的都是本地客,我們在門口一站,顯得分外突兀,攝影先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片,就被一名男子拉到旁邊,也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粵語就八拉八拉講了一串,認真聽才知他是好意提醒攝影:「老闆娘很凶,如果你不進去吃,只拍照,她的臉色會很難看。」
感謝熱心大哥的提醒,我們當然是要進去吃的,只是從門口看進去,小店似乎一時沒有位子,聽我這麼說,大哥立刻回應:「有位子!怎麼沒位子!」然後立馬領我們到被柱子遮住的一個圓桌坐下,安排好我們,這位熟客大哥就施施然離開了。那時因為太匆忙又有點驚訝,忘記跟他道謝,如果他能看到這篇報導,在此致上我們的感謝。
坐定之後本來想點魚鮫粥,不過早上11點,店員說已經賣完,不愧是早上6點就開張的粥店,退而求其次點了「魚腩粥」,又幫很怕魚刺的攝影點了「牛肉魚片粥」,再來一份「爽滑魚皮」當小菜。其實這裡除了全魚粥,也有及第粥、腰潤粥(豬肝腰子)、田雞粥,吃不飽還有「招牌炒麵」可選。
魚皮先端上來,非常厚實Q彈,沾點醬汁和蔥薑一起入口,清爽開胃,一點不腥,還有種涮嘴的快感。「牛肉魚片粥」和「魚腩粥」的粥面上都撒了一大把生菜,我又另外加點了「油條」。先喝一口略帶褐色的粥湯,湯裡能嘗到魚鮮味,再把生菜全部拌進粥中,頓時多了清爽感,再把脆硬油條浸在粥湯裡吃,鹹鮮脆三種味覺口感平衡得剛剛好,還沒吃到魚肉,已經十分滿足。
吃過粥湯,我夾起一塊帶皮魚腩,入口嫩中帶滑,有種魚的自然甜味,可沾醬也可不沾,有魚刺但刺都挺大根,很容易拔掉;攝影的牛肉也是滑牛肉般的嫩口,魚片沒魚腩這麼嫩,但也是好吃的,不過同樣要小心魚刺,沒有清得很乾淨。兩碗粥都鮮甜得很,如果日日給我這樣的早餐,那真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老闆娘王彩云在丈夫去世後獨立支撐老店數十年,店頭雖無豪華裝潢,但乾淨整齊,沒有連鎖氣息,反倒洋溢獨特的市井風情,偷看門口角落以玻璃隔出的廚房,爐火上以成本較貴、導熱快速的銅鍋,一鍋鍋煮出「生猛」靚粥,她的粥底是每天清晨用泰國香米、魚骨、豬骨、干貝、皮蛋、麥片熬製,還要把每日送來約4斤重的鯇魚分拆備用,其中辛苦自不足以為外人道。如今終於熬過疫情,希望老店依舊客似雲來。
新興棧食家
- 地址:香港九龍佐敦寧波街23號地舖(港鐵佐敦站B1出口步行4分鐘)
- 電話:+852-2783-8539
- 營業時間:06:00~凌晨01:00
香港旅遊資訊
- 簽證:台灣旅客可持有效期內台胞證入境香港,每次停留不超過30天;無台胞證者可持效期6個月以上護照,出發前至「香港入境事務處」官網(bit.ly/2GCihN0)免費申請「預辦入境登記」,預辦入境登記有效期為2個月,可訪港2次。
- 匯率:港幣兌換新台幣約為1:3.9。
- 航班:台灣每日均有國泰航空、中華航空、長榮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大灣區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直飛香港,航程約1.5小時,票價可洽各航空公司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