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2025年淨零碳排難度真的很高、很不容易,除使用再生能源外,還必須將真正的減碳生活型態融入環境,才有辦法離這個目標更近,而從交通工具著手就是其中一環。」台塑新智能總經理暨澄灝科技董事長劉慧啟指出,「航空燃油雖僅占全球排碳量約2~3%,卻占所有運輸來源碳排放量近12%,如果沒改變燃料,就會一直呈現高碳排。」
基於此現況,不僅各國政府相繼祭出SAF的採用政策,連航空公司也自發性的自我要求添加SAF,生質燃油的需求也比過往來的高,進而帶起更多業者從不同角度切入相關市場。
值得一提的就是台灣新創公司澄灝科技,從微藻切入提煉藻油切入SAF市場,並於去年2月成功取得台塑新智能投資,成為台塑集團的一員。
台塑新智能之所以看中「微藻」,源自於它的製造特性,能完全解決料源不足的問題。「就如同生理細胞複製一樣,剛開始只有10萬個(細胞),14天之後有50億個(細胞);而微藻也是如此,可以一直複製成長,且成長過程(除了特定藻種外),還能吸二氧化碳和氧氣。」劉慧啟生動地譬喻。
劉慧啟表示,「今年3、4月,政府、航空公司都一直來找我們,想了解微藻做出SAF的機會。」澄灝1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微藻,現在已找出能提煉出5成以上藻油的藻種,背後又有台塑石化的配合與支持,於油的驗證、混合,甚至是量產上都更具優勢。
談到微藻的技術門檻,負責澄灝研究開發的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直言,找到對的藻種、培養到煉油,每個環節都是一個挑戰。光是台灣就有300多個藻種,像細胞鑑別一般,要從其中挑選可用藻種,就是一大挑戰;後續培養過程中,也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攻擊,如何確保藻種能正常繁殖,其中要掌握的「眉角」不言而喻,最後還要有煉油製程。
不過當你找到對的藻種,「用技術、發酵就可以源源不絕培養,這個發酵槽就像是釀酒桶,一桶、一桶幾百噸的藻種,給特定條件就可以生長,且裡面是超過5成的油脂(藻油)。從培養到做好,一批次大概需要不到兩周時間。」陳俊延自豪地說道。
這個優勢也體現在實際的廠商合作邀約上,在今年1月,「全球最大做生質燃料也找我們合作,後來(諸多考量)沒跟他們合作」,負責澄灝研究開發的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自豪說道。他表示,台灣廠商也對微藻感到相當有興趣,現在(我)每兩天,就有一通電話打來問微藻的人。
即便備受關注,劉慧啟也坦言,目前微藻發展仍屬早期,在成本上相對較高,但若產品發展達規模經濟,相信成本將能媲美現在的廢食用油開發。澄灝的藻油預計今年底、明年初量產,初期產能規劃要達一萬噸以上的藻油,因應台灣SAF的需求量;而中長期目標,則是要結合台塑石化煉油供應鏈,將5%的藻油混入石油當中。
不管是哪條路徑搶攻SAF,專家表示,台灣能源約有98%仰賴進口,若未來能國產化廢食用油外的SAF原料,如玉米酒精(稻米酒精)、藻油等,並導入到產業鏈,即能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也增添淨零碳排的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