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歲的爸爸動完手術後,我才有心情翻一下他的保單,一看才發現他的住院醫療實支險(以下簡稱實支險)已經超過75歲的保障年齡,17萬元的醫療費,只能靠住院一天賠1,500元,再加上一點手術費的終身醫療保單理賠,算下來僅理賠6千多元。」王小姐無奈地說,沒想到保費繳了一輩子,老了、最需要用時,卻得不到理賠。
75歲後 多無涵蓋
王小姐提到,前陣子爸爸突然心絞痛,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冠狀動脈堵塞,緊急排時間做手術、裝心臟支架,另為給爸爸最好的醫療,選擇自費塗藥支架,一支要價7.5萬元,裝了2支,加上住院病房費、手術費用等,3天花了17萬元。
「保費繳了一輩子,最需要的時候實支險卻到期不理賠,這樣為何還要買保險?」相信這不僅是王小姐的疑問,也是許多人想問的問題。保單眾多,不過想要在住院及手術拿到理賠金,只有仰賴終身醫療險及定期住院醫療實支險,而這2險種中,又屬實支險最符合現在的醫療行為。
原因是近幾年的手術已經從「傳統」,轉為「微創、無痛」,費用早就超過健保所能支付的範圍,例如人工水晶體單眼從3萬至9萬元不等,達文西手術一次要價10萬至20萬元,動輒十萬元起跳的自費醫療,根本已是住院手術的日常。

檢視終身醫療險保障內容,是針對住院病房費、門診及住院手術定額理賠,或身故能退還總繳保費等,多數並沒有涵蓋醫療耗材理賠。然而,住院開刀做治療,最昂貴的費用並不是住院病房費或手術費,而是醫療耗材,例如人工水晶體、達文西手術中使用的器具等,而這些屬於實支險中醫療耗材的理賠項目,也是實支險近年來成為民眾投保標配的主因。
「我們的實支險一直都沒有跟上社會老化的速度。」在保險界工作超過30年的統一保經總經理徐采蘩認真地說。台灣在今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代表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的老年人,而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65歲以上高齡者健保醫療費用占比高達39.8%,平均每件門診1,443元、住院6萬1,193元,且數字相較過往幾年逐步增加中,顯然越高齡,醫療花費越可觀。
徐采蘩提到,30年前發行的實支險,保障年齡都只到75歲,也是現在大多數人手上握有的保單;如今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壽命延長,市售實支險雖有將保障年齡延長至80歲,例如富邦人壽佳實在實支險,但想找到超過80歲的實支險保單,僅有台新人壽的備感依靠實支險保障至84歲、台銀人壽新金安心實支險保障至85歲。不禁讓人想問,那85歲之後最該加強的醫療保障,該如何補足?

新險種補足 保障終身
事實上,已有少數壽險公司推出終身醫療險到75歲後能有實支險功能的保單,如全球人壽的安享醫靠終身醫療險、全鑫醫靠終身醫療險,以及新光人壽實全實美醫療終身健康險等。簡單來說,這類保單在75歲前的理賠以住院病房費、住院手術費、門診手術費為主,75歲後則轉為住院病房費、住院醫療雜費、手術費等項目理賠,性質等同實支險,且保障終身。
因是保障終身,身故又能扣除理賠金額後退還保費,保費自然昂貴,以全球人壽的全鑫醫靠終身醫療險為例,繳費分10年、20年、30年期,以45歲女性、繳費30年(75歲前需將保費繳完)、住院日額1千元、住院手術費最高6千元、特定醫材補助最高3萬元計算,年繳保費3萬4,407元,30年總繳保費103萬2,210元;75歲後,保障會多一項住院雜費保額20萬元,但不需再繳保費。
相較於單純買實支險,以全球人壽實足滿意醫療費用健康保險附約為例,45歲女性、投保實支日額4千元、住院雜費40萬元的計劃四,從45歲至該保單的最高保障年齡80歲止,總繳保費92萬2,573元。

再看單純的終身醫療險,以全球人壽好醫靠終身醫療險為例,繳費30年、住院日額1千元、住院手術費最高1萬元、特定醫材補助最高1.5萬元為例,年繳保費是1萬3,710元,30年總繳保費41萬1,300元,身故也能扣除理賠金後,退還保費。
保大不保小 著重3項
3張不同類型的醫療險,除了終身醫療險保障不符合現在醫療行為不需要考慮外,能有實支功能的終身醫療與定期實支險到底該怎麼選?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民眾必須知道,老年有實支功能的終身醫療險在75歲前保障相對陽春,若有醫療事故,幾乎都要靠自己付費;定期實支險則是一路有良好的保障到80歲,不過80歲後的醫療也就只能靠自己。
預算有限該選擇哪一張?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建議,保戶要跟75歲的自己對話,思考自己想要的老後醫療,「保險應該秉持『保大不保小』的原則,而老後最該著重的是失智、癌症、重大傷病等,其他的可擺在其後。」

禾亞保經業務副總陳俐縈提醒,由於實支險現在要用正本醫療收據、差額理賠,如果同時購買到晚年能以實支險性質理賠的終身醫療險、與一張只理賠到80歲的實支險,由於75歲後終身醫療險就成了實支險,中間的5年若有醫療理賠,將採取差額給付的方式;當然80歲過後的醫療費用,就可以靠一張有實支險理賠功能的終身醫療險來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