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資料顯示,各國政府2023年向企業與機構徵收的碳費高達新台幣3.34兆元;此外,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資料更揭櫫,去年全球碳權交易金額一舉衝高至新台幣29.7兆元。這意味著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台灣企業不管是被動或主動,都必須窮盡一切努力去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否則未來國際競爭力可能會迅速流失。」8月28日《鏡週刊》舉辦的「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上,社長裴偉點出此次論壇的關鍵。
長期關心環境與能源議題、被總統賴清德邀請擔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除了受邀致詞外,更在主題演講時強調:「面對全球暖化,台灣不該放棄任何一度不排碳的電。」
高碳排能源 逐步退場
童子賢坦言,淨零碳排是一條很艱辛的路,台灣地狹人稠,相較他國更為困難,所以需要正確的政策,「如果政策方向選擇不一樣,有一些路也許會更快達成—防止地球暖化、貢獻地球村、成為好村民的路。」
童子賢呼籲,台灣應該聚焦在電從哪裡來?電力來源是否不排碳?一度電多少錢?這些才是該關注的高層次議題。對於減碳解方,他認為,除重新架構電網提升效率外,還是「要讓核能與其他綠電共存」,將煤炭、天然氣等高碳排能源逐步退場,既可減少排碳,又能讓成本合理化,維持高品質穩定供電。
身為碳費制定與推動減碳的主管機關,環境部長彭啓明致詞時表示:「台灣各種政策都開始動起來,在卓榮泰(行政)院長提出的『行動101策略』中,特別要求各部會設立永續長推動淨零排放,環境部會從旁協助,驅動更大的減碳力道。此外,政府也會跟企業界學習、對接,共同擴大減碳的效果。」
碳定價方案 即將出籠
對於外界關注的碳費、碳權、碳定價等議題,彭啓明則表示,環境部正積極推動碳定價中,大家陸續就會看到相關方案出籠,其中,碳定價會優先碳費執行,再逐步落實完整的碳交易。「我要請企業界的朋友放心,碳費是一種減碳的工具,而不是政府要從企業手中收一筆錢、剝一層皮,有了碳定價之後,企業才會認真做減碳。所以,碳費初期不會太高,但未來會隨著國際接軌,逐步拉高。」彭啓明說。
針對碳費徵收,負責規劃的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目前已發布3個碳費子法,包含碳費收費方法、自主減量計畫、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以此歸類碳費向誰收費與收費細節。
蔡玲儀強調,碳費的主要功能是為帶動企業自主減量,因此環境部將以2030年為目標年,擬定不同的費率方案。優惠費率A的方案,是參考科學基礎碳目標(SBT)的制定,以2021年為基準,目標1年減少42%碳排放;而另一個優惠費率B方案,則是降低減量標準,由環保署擬定減量指定目標的方式,來達到減量效果。此外,還有第三種碳費徵收方案,也就是一般費率方案,不提供自主減量計畫。
台碳權產品 打入奧運
「碳排放非1、2年就可以具體改善,故環境部參考歐盟及其他國家的案例、做法,初期將不以高碳費方式,但要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才能適用於減碳標準,預計到了2030年,碳費將與國際接軌而逐步上升。」蔡玲儀說。
去年8月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以下簡稱碳交所),正扮演台灣推動碳交易的關鍵角色。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開心地表示,成立短短1年不到,碳交所就成為全球首家通過ISO 14068-1碳中和查證的交易所;而且碳交所上架的碳權產品,更名列此次巴黎奧運選中的9個國際碳權專案,作為碳排放抵換使用的其中之一,「代表我們是奧運等級的碳權。」
「這次的(巴黎)奧運,是歷屆排碳量最低的奧運,排碳量僅有170萬公噸,比過往少了一半左右。」田建中直言,巴黎奧運有此成績,關鍵就是做了碳抵換專案,也間接點出在減量過程中,必須啟動國際碳權交易機制。
搶自然碳匯 靠團體戰
配合台灣邁入碳交易元年,台灣碳交易平台也將於10月上路。田建中透露,業者未來換LED燈、電瓶、馬達或鍋爐製程改善等,都可向環境部申請資源減量額度,拿到額度後就能到碳交所上架販賣。「業者收到販賣的錢,就會做更多減量措施,未來買方也會想盡辦法改當賣方,減碳正循環就會啟動。」
隨著國際碳權交易日趨熱絡,其中「自然碳匯」更成為市場新寵,已投入自然碳匯多年的南畝王生技執行長林宗富直言:「從碳匯到碳權挑戰不小,認證成本也高,台灣農業一定要打團體戰。」
林宗富表示,自然碳匯分為海洋的藍碳、森林的綠碳與土壤的黃碳,台灣目前在這3種碳匯都有機會介入。早在2022年,農業部就宣示農業部門將於204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成、增加1千萬噸農業碳匯,並制定「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四大主軸政策。
林宗富說明,碳匯變碳權,會經歷準備期、註冊期與額度申請三大階段,並非有塊20公頃的檳榔田就能馬上註冊,還得選定Verra、Gold Standard等不同認證機構的方法學,撰寫減碳方法、計畫書,通常需經歷8個月到1年,才能取得註冊申請。「註冊成功後,還得取得第三方平台驗證,即使申請到額度,整個專案過程也要追蹤、量測,成本都是新台幣百萬元起跳。」林宗富強調。
綠電新科技 效益加成
成立邁入百年的永豐餘集團,則積極透過科技轉型來進行減碳,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在本次論壇,首度以四大策略分享永豐餘獨特的能源低碳模式。「永豐餘除了以醣經濟為本,更以科技為手段來開發低碳能源,像華紙的木質素發電裝置容量已達20MW,沼氣發電裝置容量也有5.2MW,都有實際成效。」葉惠青說。
其次是整合綠色產業鏈,讓綠電產銷系統化,旗下的永餘智能於今年2月已取得綠電售電業執照。葉惠青強調,永豐餘想投入的不只是售電,「我們會徹底了解使用者的用電模式、用電型態,不是只有售電而已。」
第三個策略是創造綠電的加值效益,葉惠青表示,除了可讓使用者取得電力資訊管理,還可導入AI進行能源監控預測、負載預測再生能源、排程管理及需量反應。
根據葉惠青的觀察,綠電和碳其實是「鄰居」,因此,第四項策略就是搭配旗下碳管理平台,提供使用者帳戶,讓對方看到所有碳揭露,滿足用戶碳供應鏈管理,或響應國際倡議,甚至綠色信貸需要的數據。「我們的低碳能源已經讓廠區用電模式徹底轉變,藉此提升台灣整體電力的穩定與韌性。」他驕傲地說。
大咖領先鋒 永續經營
另一方面,代表金融業分享減碳經驗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表示,金融業是低碳排產業,但因為掌握金流,故希望透過投、融資,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協助產業減碳。金融業最重視的就是風險控管,現在多一個永續概念,投、融資也要放入永續考慮,國內中小企業也要跟上大企業腳步,力行減碳。
「目前國泰金從壽險、銀行、產險、證券和投信全系列服務都已使用ESG審核流程,參考ESG投資分數投資,協助審慎評估風險,希望把國際經驗引進台灣,補足台灣不足。」張錫說。
壓軸登場的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轉型服務團隊執行副總李介文,則分享了自身輔導企業淨零轉型的經驗。李介文坦言:「有些供應商對淨零轉型是很抗拒的,這些供應商會希望你直接給他工具或方法進行減碳,或是直接跟你反映公司沒有人力或資源往哪個方向去做。」
正因如此,「勤業眾信會幫助這類型的供應商,關注政府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申請。推動淨零轉型需要錢,Funding(資金)是推動淨零轉型很重要的工具,我們要讓台灣的中小企業知道,台灣有哪些Funding可供他們運用。此外,我們也會建議客戶,開一場供應商大會,不應該只是告訴供應商要做減碳這件事,而是應該帶給對方一些有效的作法或成功的案例,才會有更具體的幫助。」李介文語重心長地呼籲。